“對英國而言,作為商貿伙伴的中國意味著一個巨大機會,英國政府愿意把更大的賭注壓在中國一邊。”英國投資貿易總署首席執行官多米尼克·吉爾米日前這樣強調。吉爾米指的是來自中國的投資,據英國官方數字,過去5年,中國在英投資每年平均增長85%。去年,中國對英直接投資新增51億美元,約占中國在整個歐洲投資的1/3強。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企業持續投資英倫,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拯救了部分瀕危企業,也增加了英國稅收,助推了英國經濟發展。目前,中國投資整體上受英國社會歡迎,但中企在英國扎根須付出很多努力,不僅要講究企業文化,要融入當地社會,還要應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
走進在英國“奮斗”的華為
由倫敦驅車西行,約個把小時,便來到雷丁城。雷丁城南橡樹路300號,是華為英國分公司總部。初夏明媚的陽光下,長方形的現代化4層大樓格外醒目。在新聞官引介下,《環球時報》記者進入大樓。開放式的辦公平臺,幽靜的工作環境,整潔的桌椅,埋頭敲打電腦的工作人員……一切都井然有序。
“幾年前我剛來這里時,工序號是第67,現在工序號都排到1100多了”,負責人力資源的蕾斯麗自豪地說。她說,她本來在一家美國大公司工作,之所以跳槽到華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從知情朋友那里獲悉,這家中國公司的氛圍很好,是一個團結向上、積極拼搏的公司。于是,她決定賭一把。
蕾斯麗是典型的英國人,工作認真、嚴肅。她說,華為的團隊文化正吸引著越來越多英國人加入,其結果是,華為的存在為當地人創造了工作機會,緩解了政府面臨的青年人就業難壓力,英國歡迎更多這樣的中國公司。
《環球時報》記者從華為公司新聞部的愛華德處了解到,在華為英國分公司,當地人已占70%~75%。以后,英國人會越來越多。畢業于約克大學的中國員工陳景欣說,不懈奮斗、力求最好,是大家的共同意愿,“連這里的英國人,都會用中文說‘奮斗’,以此作為口號激勵自己”。
2012年9月,華為宣布未來5年在英國投資和采購13億英鎊(20億美元),并增加700個就業崗位,華為英國的員工人數將從2012年的800人增加到2017年的1500人。作為兌現承諾的一部分,2014年6月,華為在英國布里斯托設立新的研發中心,招聘大量英國人。此外,華為很重視與高校的研發合作,決定到2017年,投資1000萬英鎊和英國高校合作,如與帝國理工大學在大數據方面合作,與薩里大學在5G方面合作等。
事實上,華為在英國已經成了來自中國的最大投資者之一,2014年還獲得英國頒布的“年度最佳中國投資公
司”獎。記者了解到,為更好地融入當地社區,華為積極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比如,華為已連續7年成為英國查爾斯基金會成員,幫助英國有困難的年輕人自力更生。此外,華為從2010年起,連續舉辦王子基金會慈善音樂會,共籌集善款15萬英鎊。
一路克服種種質疑
華為僅是中國對英國投資的企業之一。中國駐英國使館經商處公使銜參贊金旭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截至
去年年底,中國在英投資存量達400多億美元,英國已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大投資目的地國。從投資領域看,中國對英投資覆蓋基礎設施、地產、品牌網絡、研發中心、高端制造等多個領域,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價值中樞持續上移。
“時光回溯到2004年,在那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對歐洲的任何直接投資,而到了2009年,這種投資才得到飛速發展”,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商學院教授諾布雷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根據英中貿易協會的統計,從2008年到2013年,中國對英國的實際投資從8億美元飆升至120億美元。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考斯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英國局勢穩定、投資環境好、法律健全、辦事有章可依以及英中關系發展迅速等,是中國對英投資步入快車道的主要動因。
中國對英國的投資,一開始不被對方理解,包括一些議員在內的英國政客對中國的投資說三道四,甚至橫加猜疑和胡亂指責。學界和輿論界也對中國投資存在爭論和分歧。《泰晤士報》甚至刊文強調,英國不應該為了吸引中國的投資而不顧自己的主權和尊嚴。
中國公司在英國遇到的挑戰很多,除要適應本地社會文化外,還要經受對方對投資動機、技術標準等的質疑。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稱,中國風電技術由于記錄較短,尚未吸引英國金融支持。同時,有人擔憂中國工程資格在英得不到承認。報告還稱,中國資本在英國遭遇一些競爭對手,如加拿大和遠東的養老基金、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等。
華為被質疑“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則是另一種挑戰。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華為“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最初是由英國的情報部門政府通信總局做出界定的。該部門稱,華為的手機“太智能”,能夠進行“遠程竊聽”。
去年年初,《星期日鏡報》披露稱,英國司法部在2011年秋安裝了華為生產的電話會議裝備,通過它進行高等級會議。英國政府其他一些部門也陸續安裝了這種設備。根據通信總局提供的情報,英國議會下議院安全特別委員會警告政府說,中國政府可能可以“通過華為提供的網絡偷偷攔截或者中斷通信量”。情報部門因此擔心,華為的產品可能進行遠程控制,用來記錄英國政府高等級會議的內容,甚至獲取高度機密的信息
由于遭受質疑,英國政府一度禁止在開會時將華為手機帶入會場。但后來證明所謂的威脅是子虛烏有。英國情報部門一直跟蹤調查,結果一無所獲。今年3月底,英國一個審查委員會稱,華為并未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相關的審查評估報告認為,使用華為所提供設備的風險已“充分緩解”,這家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如今已獲“完全健康通知”。此時的華為進入英國電信網絡市場已達10年。
對英國將是“改變游戲規則的大事”
英國廣播公司日前報道稱,中國這個龐大經濟體近年開始松開其錢袋,但中國過去9年在英國的投資總額,只相當于英國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7%。金旭參贊也向記者介紹說,中國經濟總量約為英國3倍,但對外投資存量不及英國的1/3,中國對英投資有巨大潛力。
金旭說,長期以來,英國對中國投資持開放態度,英政府也積極推動吸引中國投資。中國企業只要抓住中國深化開放的歷史機遇,大力開拓英國市場,就能推動中國裝備、技術、資金、品牌和服務陸續在英落地開花。
在倫敦已有幾十年歷史的中國銀行是一個例證。中國銀行倫敦分行行長孫煜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今年3月,中國銀行通過設于倫敦分行的歐非銀團中心,以獨家牽頭行身份,成功爭攬中投公司在倫敦某商業寫字樓園區并購后再融資項目,融資金額高達6億英鎊。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資本在英國商業地產領域最大投資之一。孫煜行長說,房地產開發已成為中英經貿往來的新投資熱點,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在歐洲商業房地產領域具有多年市場經驗,已建立起一支具有國際專業水準的本土團隊。
眼下,中企在英國整體上形象比較積極,較以往有了很大改變,英國社會主流歡迎中國投資,也需要中國投資。不過,英國人對中國投資發生態度改變的根本原因,是英國方面和中企各自共同努力互相了解,特別是中企積極適應西方文化和社會的結果。《環球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英國打拼的中國公司越來越講究企業文化,講究融入當地社會,讓中方員工盡量了解英倫文化和當地風俗,以便在與英國社會打交道時實現“零距離”和無障礙接觸。
有分析認為,從大環境看,英國對中國投資的態度變化主要是看中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高速發展和經濟紅利,想讓中國的錢成為其經濟建設的“血液”。世界社會主義網站23日的一篇文章稱,像英國加入中國倡導的亞投行,英國最后決定加入的一些潛在動機,可以從本月早些時候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的講話看出——她說,英國希望“成為亞洲積極增長的強勁動力”,她還提到,過去5年中國投資在英國年均增長85%。
“中國將在未來10年向英國投資1050億英鎊,其中能源、房地產和運輸是最大投資對象。”英國《金融時報》稱,未來10年,英國的基建投資缺口達到5000億英鎊,因此,英國對中國投資的倚重將十分明顯。品誠梅森合伙人理查德·勞迪說:“預計這是一個重大趨勢的開端,中國投資的涓涓細流將在未來10年變成一股洪流”。他說,這一前景對英國將是“改變游戲規則的大事”。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派記者 黃培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