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龍舟賽。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秭歸龍舟賽。鄭家裕攝 秭歸孩子們洗艾葉浴。鄭家裕攝 包粽子。鄭家裕攝 汨羅老藝人雕龍頭。黃松柏攝 原題:五月五 過端午新絲纏角粽 蒲酒話升平 核心閱讀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p> 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也有多達20多個別名,比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小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堪稱節日別名之最。 端午節也是我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節日——2009年,這一申遺項目由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西塞神舟會”以及湖南汨羅“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蘇州端午習俗”共同組成。 湖北秭歸 端午比年大 本報記者 程遠州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在屈鄉,所有的端午民俗都與屈原有關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月18日,家住屈原故里湖北秭歸茅坪鎮的周琳已經被接回了娘家,“躲端陽”。秭歸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娘家人一定要把已出嫁的女兒接回來避惡?!岸愣岁枴钡牧硪粋€版本則與秭歸得名有關?!扒匈t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在屈鄉,所有的端午民俗都與屈原有關。 周琳在院子里布置好盛滿艾葉水的木盆,讓5歲的兒子小亞坐進去洗澡,自己轉回廚房給母親幫忙:包粽子、煮鹽蛋、泡雄黃酒……雄黃酒泡好的時候,坐在木盆里的小家伙就不耐煩地嚷嚷開了,周老爺子笑著走來,將雄黃酒涂在小亞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防蟲防毒,靈著呢”。 古老的風俗獨具巴楚特色,艾蒿、菖蒲搭彩,扎“鳳”扎“虎”或扎“人”,形象逼真。家家戶戶在門頂上掛變形的獸類吞口,貼上佛紙,屋內橫梁上則倒掛篩子和圓鏡等,用于祈福消災、驅邪避禍。 在秭歸,一年有三個“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秭歸民俗文化專家鄭承志介紹,三個端午,實際透出秭歸人作為屈原親人、家人的無限追思。傳說中,五月五是屈公祭日,五月十五開始為屈公辦喪事,二十五喪事結束。 秭歸紀念屈原還有一個特別的節目——騷壇斗詩。鄭承志介紹,自明代起,秭歸樂平里農民自發組織詩社,在端午節時相聚于屈原廟拖長聲音吟誦屈原的《橘頌》《離騷》等名作,自己也創作詩歌,成為屈鄉獨特的人文傳統和景觀。 端午未到,秭歸縣茅坪鎮大街上的早餐鋪子里,早已擺上五彩的絲線捆綁的碧粽。“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在秭歸,粽子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 屈鄉神話傳說,神魚馱屈原而還,眾人聚于江邊和龍舟,投粽入江,既是犒勞神魚也是讓它們食粽后背馱屈原更有力量。 其實,在秭歸過端午,除了粽子,更常吃的是粑粑。如今,民俗稍改,更有美感的粽子成了端午節的主角。今年的秭歸端午文化節上,“尋找粽子王”成了熱門活動,主要包括包粽子、創意粽子秀和吃粽子。截至6月18日,“尋找粽子王”活動已經進行了9場海選,近3000人參加比賽。 秭歸端午節最大的亮點在于峽江險灘賽龍舟。“全國處處劃龍舟,唯有秭歸特不同”。秭歸龍船多、形體樣式多,各鄉鎮都備有龍船,多由工人自行打造,多者坐42人,小者坐20人;參與人多,忙完夏收的農民、回鄉的青年,都踴躍“劃一把”;賽法多,兩舟賽、拖艄賽、多舟賽、直劃賽……峽江之上,龍舟競渡,蔚為壯觀。 由于今年徐家沖港灣正在施工建設中,水上龍舟賽改成了旱地龍舟賽,即在龍舟前后安裝兩組車輪,坐在龍舟最前方的選手擂鼓助威,并用腳控制龍舟的行進方向,而身后的選手每人手中握著兩根木棍用力撐地,在旱地上“劃船”,先到終點者獲勝。 “寧荒一年田,不輸一季船”。無論水上陸上,兩舟相爭,總要拼力斗個勝負。積攢一年的力量此時爆發,山鄉村寨全體出動,為自己的隊伍、心儀的賽手搖旗吶喊,熱鬧喧天。 拖艄賽則是在船數少時進行。兩三只船,一只船亮艄,另一只同意,也亮艄以應,于是船倒劃,將艄搭上坡岸。篩鑼后,劃手用力劃水,將艄拖下水來,競劃渡江。 湖北黃石 送龍舟 打龍舟 本報記者 程遠州 ●“裝飾樓船送屈子,疫氣亦隨之以去?!蔽魅裰蹠怨乓詠砭褪俏魅阶盥≈氐氖?/p> 6月18日,道士洑神舟宮,新制作完工的神舟上,樓臺亭榭,雕梁畫棟,108位舟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神舟靜立,等待著農歷五月十八的登江遠行。那一天,伴隨著日夜不息的楚劇大戲唱詞,四面八方的民眾以及周邊各市區的數萬游客會陸續趕來向神舟許愿求福。 “西塞神舟會”,又稱“西塞龍舟會”。自古以來就是湖北黃石西塞山道士洑民眾一年中最隆重的盛會。 相傳屈原投江后,人們預測尸體需10天左右才漂流到西塞山。于是,西塞道士洑村操辦送龍舟活動的“厘頭會”,扎制“神舟”一艘,將屈原大夫請到神舟上,恭送入江。解放后該活動曾一度中止,直至1984年恢復。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設計扎制神舟到農歷五月十八送神舟下水,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期間歷時最長的祭祀活動。 黃石民俗文化研究者張承良介紹,神舟制作一定要在封閉環境中進行,以使其免受污穢。五月初五零時,要為制作完畢的神像、神物點光。五月十五零點,是神像、神物登舟之時,俗稱登躉。五月十六,神舟巡游。八名壯年男子抬著神舟,各家各戶插上艾蒿、菖蒲,在門前擺好香案,放好糕點、水果、米粑、茶水等供品。等神舟過時,燃香燭、放鞭炮、灑茶米。五月十八一大早,村民紛紛前往神舟會廚房討要米粥,回家同家人共食。鄉音里,粥、足同音,意在求得食足。 五月十八10時,神舟出宮。12時,神舟起程遠航,八位壯年男子抬起“神舟”,旌旗開道,民樂齊奏,炮竹齊鳴,人如潮水,齊送“神舟”直奔長江江邊。由專人將神舟安放在一座草躉之上,由一小船牽引至長江主流。民眾祈禱著目送“神舟”東去。 “裝飾樓船送屈子,疫氣亦隨之以去”。在西塞山周邊地區,人們也視龍舟為瘟神,下游民眾恐其靠岸帶來災禍,每當龍舟經過之時,一旦發現偏離航道靠近岸邊,就毫不留情地將其推入江中。時間一長,人們將此做法稱為“打龍舟”,特別是下游的茅山與九江附近農村,更是將“打龍舟”視為一年一度一項有趣的活動與游戲。 龍舟漂流兩天兩夜就會抵達九江。過了九江,龍舟或被風浪打翻,或自沉江底。在黃石市及周邊地區,舉行龍舟活動的僅西塞山一地。湖北省群藝館調查研究部主任朱林飛認為,民俗學注重習俗的原生態,神舟會經過2000余年傳承,還能保持完好形貌,實屬難得。 |
相關閱讀:
- [ 06-19]端午節江南江漢將再迎強降雨 黃淮局地有雷陣雨天氣
- [ 06-19]端午尋蹤家的粽香
- [ 06-19]讓家國情懷成為端午“粽心”
- [ 06-19]端午假期中國北方適宜出行 江南貴州有強降雨
- [ 06-19]端午節將至今天晚高峰提前 預計15點起開堵
- [ 06-19]端午節后油價調整將擱淺 報告稱有可能繼續走低
- [ 06-18]北京:端午節增開4趟去天津高鐵
- [ 06-18]端午小長假將臨 北京明晚高峰提前至下午3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