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四輛大貨車為何壓塌“百年設計”的高速路匝橋? ——粵贛高速“匝道橋垮塌事件”調查 新華網廣州6月19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李建國 田建川)一聲巨響!6月19日凌晨3時許,位于粵贛高速廣東河源城南出口匝道橋突然垮塌,魚貫行駛在匝道引橋上的四輛大貨車瞬間栽落十幾米高橋底,造成一死四傷的悲劇。 城南匝道引橋,是粵贛高速上一個按設計使用年限一百年標準建造的出口,目前通車時間不到十年。但就這樣一個以“高標準設計”的匝道引橋,竟然在四輛貨車面前轟然塌下,這到底是“重量”還是“質量”惹的禍? 通車不到十年的匝道橋轟然垮塌 “聽見‘轟’的一聲悶響,我還以為是地震了。”距塌橋地點不足千米的一處汽車輪胎修理店店主張老板深夜被驚醒。“第二天一早起床嚇了一跳,原來是高速公路匝道橋塌了。”他說。 事故現場驚人。記者在當天現場看到,一條約近百米長的匝道從十米多高的橋墩上墜落,整個橋身扭曲撕裂。橋底下,4輛頭身變形的大貨車堆擠在一起。 在撕裂的橋體橫斷面接口處,記者看到一些混凝土呈蜂窩狀。一些空隙處甚至可以伸入一個手指。一位在現場維護的施工人員說:“高速公路的接口橫斷面怎么能這么粗糙,這連國道建設標準也比不上。” 在河源同濟醫院,一位受傷的司機還原了當時場景。橋塌時,前后有4輛貨車正慢速行駛在匝道橋上,準備通過收費站。突然橋就塌了!瞬間貨車就墜入十多米深的橋底,當時這些貨車上共有6名司機,只有最前面一輛貨車上的一名司機及時跳了出去。 同濟醫院共收治了三位受傷司機。在該院重癥監護室,記者看到,一位受傷司機正在使用呼吸機,神情痛苦。一位同濟醫院醫生介紹,這幾位司機均為腰椎骨折。其中一位受傷很嚴重,目前生命體征穩定,但不排除病情加重可能。 “重量”還是“質量” 誰是罪魁禍首 在“城南匝道引橋”垮塌現場,廣東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敖道朝初步勘察后介紹,這個匝道橋設計使用年限為一百年。他認為,該橋塌事件是幾輛大貨車同時嚴重超載,超過了設計上限所引起。而常年在此行駛的一些司機卻認為,該匝橋的建造質量不合格才是主要禍因。 公開資料顯示,城南匝道橋是由廣東粵贛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設計單位是鐵道第二勘測設計院,施工單位是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監理單位為廣東翔飛公路工程監理有限公司。該匝道橋于2005年12月建成通車,距今使用約十年。 敖道朝認為,該匝道橋坍塌的直接原因初步判定貨車超載。他說,該匝道橋的設計荷載是“汽車—超20級”,即理論上橋體上有一臺55噸的車行駛,同時前后10—15米可以分別有兩輛20噸載重的車行駛。“現場目測初步判斷,跌落橋底的四輛貨車每輛車的載重加上車身自重約有100噸重,嚴重超過了橋梁的設計載重,理論上會引起橋梁坍塌。” 但一些常年行駛在粵贛高速的司機認為,該匝道橋的質量“有問題”。這些司機說,在運輸繁忙的粵贛高速廣東境內,出口匝道引橋上,大貨車緊密排列是常態。貨車要出匝道自然要慢行。“你總不能在設計上規定,要求幾輛貨車不能在同一時間待在匝道上吧。這樣一個高標準建設的匝道橋就因為幾輛超載貨車就塌了,也太不正常了。” 還有多少“橋塌塌”隱藏在我們身邊? 此次事件發生后,不少現場群眾質疑,橋梁的結構設計和建設質量存在嚴重缺陷。例如匝道橋的兩個橋墩均建在沼澤地基上,是否牢固?長達一百多米的橋,只設計了兩個橋墩是否合理? 同時有網民質疑當地交警和路政部門負有監管責任。網友認為,從超載治理上看,粵贛高速此次塌橋事件發生前,河源市交警有沒有及時發現事故車輛經過其管轄路段?如果沒發現,那么日常的執法檢查有沒有疏漏?如果發現了,為什么沒有按規定要求其卸載?此外,在道路的養護維修方面,路政部門有沒有發現事發橋梁的安全隱患并采取整治措施? 一些橋梁建設專家認為,需對頻發的塌橋事件認真反省,嚴查事故原因并追責,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如要搞清楚設計、施工、監理單位是否具備相應資質,橋梁建設是否經過公開招標,是否經過嚴格的審核和驗收等等。這些亟待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并向公眾公布真相。 |
相關閱讀:
- [ 06-20]粵贛高速垮塌橋通車不足10年 官方稱疑超載所致
- [ 05-08]廣東高州塌橋致11死事故 書記鎮長被停職調查
- [ 05-08]廣東高州塌橋存兩大質疑 官方稱正在嚴肅調查
- [ 05-06]廣東高州塌橋官方稱曾多次叫停施工 建橋村民否認
- [ 05-05]廣東高州塌橋事故4名人員被警方控制
- [ 05-05]廣東塌橋事故:一路違規 便民橋成“奪命橋”
- [ 05-05]廣東高州塌橋事故已有4人被警方控制
- [ 12-29]三門峽爆炸塌橋事故調查結果公布 43人被追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