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再次整版聚焦"美國民主":民主偏執無異于宗教極端
2015-06-29 15:40:15??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人民網北京6月29日電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美式民主的全球擴張,對輸入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成果,對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意味著什么?對世界文化發展進程有著什么樣的影響?今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再次用整版文章刊出4篇學者文章,解析“美國民主遭遇困境”。學者指出,美國基于文化霸權的民主擴張終究行不通,美國民主的擴張;對世界文化遺產既有直接損害,也有間接損害;美國唯我獨尊的民主模式也是一種“原教旨主義”,民主偏執無異于宗教極端;對于中國來講,我們應當走符合本國國情、民族意愿和文化傳統的民主道路,抵制美式民主擴張、維系民族精神家園。此前,5月24人民日報也曾刊出整版學者文章,關注“美國民主遭遇困境”話題。 西方中心主義的“普世”幻象 基于文化霸權的民主擴張終究行不通 韓震 美國自認為是當今世界的領導者或警察,試圖用美式民主改造整個地球。凡不聽美國招呼的國家,不是被扣上“邪惡軸心”的帽子,就是被視為“法外國家”,動輒進行制裁或懲罰,甚至進行赤裸裸的顛覆或軍事入侵。是什么讓美國有這樣的權威感?從文化的角度看,就是西方中心主義在作祟。 西方中心主義源于一種虛妄且傲慢的歷史觀 近代以來,西方借助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走向現代化,由此奠定了幾百年的文化霸權。實際上,這無非是在這個歷史時期西方文化獲得充分發展的機遇,成為時代的“寵兒”。在此之前,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中國、印度、希臘、羅馬都曾扮演過這種歷史角色。然而,西方人忘記了漫長歷史中自己曾經微不足道的角色,自以為是人類歷史命定的引領者,既往文明只不過是為西方的崛起作準備。帶著這種虛妄的歷史觀,西方人不僅對歷史敘事進行重新剪裁,而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殘酷的殖民主義活動。他們不僅把美洲印第安人幾乎趕盡殺絕,而且把非洲人運到美洲做奴隸。殖民者打著傳播文明的幌子,卻干著缺德的事。 在當代世界,隨著亞非拉人民的覺醒,赤裸裸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已不得人心。西方人又玩弄起新的花招,以沒有“民主”“自由”“人權”為名,指責他國的制度和現實,目的是讓亞非拉國家處于“道德弱勢”地位,以便由其任意擺布,并從這種不平等關系中攫取超額利潤。在“人權高于主權”的口號下,昔日的殖民者又可對既往的被奴役者頤指氣使了。 美式民主的全球擴張把西方中心主義推向極致 憑借超級大國的力量,尤其是冷戰結束后一超獨霸的態勢,美國權力欲望更加膨脹,更希望用自己的價值標準重新安排世界秩序。如果說在過去,西方人走到哪里,哪里的人民就失去民族獨立,哪里的經濟就處于依附地位,成為提供原材料的出產地和傾銷商品的市場;那么現在,美式民主走到哪里,哪里就可能出現社會動蕩,就可能出現內亂甚至戰火:伊拉克、阿富汗已歷經10多年動蕩,利比亞、敘利亞、也門仍處于內戰狀態,埃及、烏克蘭也出現了危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后果? 美式民主擴張的出發點不純。美國是基于本國利益和霸權進行民主擴張的,其出發點本來就不是為了他國和民族的福祉。美國插手他國內政,要么是服從于自己的地緣政治需要,要么是為了滿足其石油、礦產、航道等戰略需求,這就給被干涉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態帶來了諸多危害:打破原來的平衡,制造出更為棘手的新矛盾,引出難以平息的新禍患。如美國清除了薩達姆、卡扎菲,卻引發了極端主義暴力,最終遭殃的是伊拉克、利比亞人民。 美式民主擴張激起反感或反抗。美式民主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不是激起他國人民的反感或反抗,就是為極端主義滋生創造條件。實際上,西方中心主義不是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邏輯,可美國人總覺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文明人,似乎他人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上世紀美國在越南狂轟濫炸以及噴灑化學藥劑,讓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看清了其蠻橫本質。現在美國又以“民主”“自由”“人權”為借口,用無人機到其他主權國家進行“精確打擊”,錯殺了許多無辜百姓。這些做法為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其結果只會導致反恐越反越恐。 美式民主擴張終究行不通 美國人總愛按自己的意愿改變他人的原貌,如遭遇反抗就以坦克為推土機碾平前行中的障礙,久而久之就以為自身的意愿就是文明、就是真理。他們難以意識到在美國行得通的東西,在別處則有可能帶來災難。每個國家只有走符合自己歷史文化特點的道路,才可能發展得更順暢、更持久;如果按他人設計的路線圖行進,只會走得更艱辛,甚至南轅北轍。美國總想讓他國穿“美式的鞋子”,按其制度設計進行治理,這終究是行不通的。 與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邏輯相比,中國和而不同的文化邏輯更具世界意義。如果說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是“霸權話語”,其本質是要用自己的話語消滅并替代其他話語;中國話語則屬于“和諧話語”,其實質就是建立各話語系統之間和而不同、相互交流的關系。西方話語自詡為“普世”的,總想用各種方式甚至以武力鏟除障礙;中國話語則不是要取代其他話語,而是作為眾多話語中的一種。中國的“協和萬邦”,不是讓別人按中國的樣子生活,而是注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和而不同的實質是差異主體間的和諧共生,其目標不是“我花開后百花殺”,而是“萬紫千紅春滿園”。這才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光明之路。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
相關閱讀:
- [ 06-25]人民日報談網絡“翻案風”:否定建立新中國合理性
- [ 06-24]人民日報:實從哪里來
- [ 06-23]人民日報:盼青少年籃球涌現姚明 為祖國贏得認同
- [ 06-20]人民日報盤點各地過端午習俗:秭歸端午比年大
- [ 06-19]人民日報評論員: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教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