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紀念館 央視網特稿(記者徐輝)78年前,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方大曾第一個將這一消息通過媒體告知世界。2個多月后,方大曾在保定市蠡縣失蹤,但后人一直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 78年后的今天,方大曾紀念館在保定市光園落成。市民、學生自發來到這里,以紀念這位“中國的羅伯特·卡帕”。 第一個將“七七事變”告知世界 方大曾的攝影器材隨著他一起失蹤了,現在展出的是當時方大曾所使用的同款照相機。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出生于北京,父親在外交部工作,他從小喜歡攝影。18歲,方大曾就讀中法大學經濟系。畢業后,方大曾在天津的“中外新聞學社”擔任攝影記者。1936年綏遠抗戰爆發時,方大曾到前線采訪,并署名“小方”發表報道。 北平淪陷后,方大曾受聘于上海《大公報》,成為一名戰地特派員。此間,他陸續發表了戰地通訊《前線憶北平》、《血戰居庸關》、《保定以南》等作品。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25歲的方大曾立即趕赴宛平、長辛店一帶,來到盧溝橋,深入前線采訪。 方大曾采寫的通訊《盧溝橋抗戰記》在《世界知識》雜志發表,隨即被中外媒體引用,讓世界了解了發生在中國的這場戰爭。他拍攝的攝影專題報道陸續在媒體刊發,影響甚廣。 方大曾的文字和圖片報道,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士氣,振奮了民族精神,引起了當時國際社會的關注,他被后輩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 不曾停歇的尋找 紀念館一側擺放著方大曾用過的皮箱,以及馮雪松為紀念和尋找方大曾出版的書籍。 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踏上尋找方大曾之路始于1999年,源于時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副社長陳申的一紙傳真。 在傳真上,馮雪松第一次讀到了方大曾的名字。出于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直覺,馮雪松決定尋找那個曾經在抗戰報道中影響深遠的人。 馮雪松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和影像資料,先后兩次沿著方大曾通訊報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蠡縣的最后路線進行尋訪拍攝,行程數千公里,訪問了100余位戰爭親歷者、專家學者和新聞同行。 之后,馮雪松出版了多本書籍,向人們介紹方大曾,并以此繼續尋找線索。 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表示,馮雪松的專著把方大曾推到了歷史的前臺,讓他的名字開始為公眾所知曉,這是對中國新聞事業史人物研究和中國戰地新聞攝影史研究的一大貢獻。 7月7日,在馮雪松的推動下,方大曾紀念館在保定市光園落成,方漢奇先生為紀念室題寫匾額。 不能讓那段歷史淹沒 崔榮秋和愛人冒雨專程來到方大曾紀念館參觀,緬懷“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 7月14日,央視網記者來到光園。紀念館面積不大,方大曾銅像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創作捐贈,擺放在紀念館正東。紀念館內有方大曾的生平、作品和尋找足跡等珍貴史料。紀念館一側是一個旅行箱,由方大曾親屬捐贈,是他唯一的存世物品。 記者采訪中遇到了正在參觀的崔榮秋和愛人。崔榮秋65歲,專程冒雨十余里來到紀念館緬懷方大曾。她覺得,紀念館落成意義重大,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又一物證。“特別佩服記錄歷史事實的人,他讓中國和世界人民直觀的了解了那場戰爭。” 據保定市抗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冉白正介紹,紀念館落成后,不斷有市民、學生專程趕來參觀。“在市民‘走進來’的同時,我們也會做很多‘走出去’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方大曾,了解78年前的那場戰爭。” |
相關閱讀:
- [ 07-08]否認歷史 舉世同伐——寫在七七事變78周年之際
- [ 07-08]“七七事變”78年:從全民抗戰到全民紀念
- [ 07-07]決不讓“七七事變”歷史悲劇重演
- [ 07-07]否認歷史 舉世同伐——寫在七七事變78周年之際
- [ 07-07]“七七事變”——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