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外交舞臺上,談判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國家利益在這里交鋒,智慧在這里碰撞。談判的過程絕非坦途,波折與反轉更是談判桌上的家常便飯。協議的達成不僅需要外交家們機敏與膽識,還需要超強的體力和一顆包容的心。就讓我們來看看國際談判桌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伊核談判

本輪伊核談判幾經延期與加時,終于在2015年7月14日達成了全面解決伊朗的歷史性協議。且不說伊核談判悠悠13載的風和雨,在本輪為期18天的漫長談判中,一名外交官就吐槽:“這里足夠讓你發瘋。”拿飲食來說吧。不管入住的酒店有多高檔多奢華,連續10多天反反復復地吃自助餐,那感覺有多酸爽,想想就醉了。
強硬的扎里夫:“永遠不要威脅伊朗人”
伊朗外長穆罕默德·賈瓦德·扎里夫可謂是伊核談判中的核心人物,談判結束后,就連美國國務卿克里都稱贊他是個“寸土不讓”、而且“強硬、干練的談判家和愛國者”。
扎里夫和克里——至少已經舉行了23次會晤,面談時間大約22小時。按照克里的話說,兩人之間的交流“火力十足、激情澎湃”。就在7月6日談判期間,克里的私人助理還闖進會議室,提醒二人,吵架聲音太大,半個酒店都聽得到。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代麗卡·莫蓋里尼說,伊朗要是拒絕接受武器禁令,倒不如干脆立即終止和問題談判。扎里夫強硬回應道:“永遠不要威脅伊朗人。”
“或者俄羅斯人。”扎里夫話音剛落,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還這么接了一句。伊核談判雖然不是俄羅斯的主場,但拉夫羅夫的“神接話”不僅震懾了對手,也給談判增添了詼諧的意味。
希臘債務談判
希臘債務談判經歷談判僵持、債務違約、希臘公投等等波折之后,歐元區領導人與希臘于7月13日就援助協議達成一致。這場馬拉松式的談判曾經一度走到破裂邊緣,是一個人在關鍵時刻挽救了談判,他就是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
圖斯克挽救希臘談判:“誰都不許走”

當地時間7月13日早上6時左右,布魯塞爾正在迎來黎明破曉。此時,希臘與歐洲領導人的談判卻逼近破裂邊緣。
在14個小時的漫長談判后,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他們已經走進了死胡同,雙方都不愿妥協,希臘退歐似乎是唯一顯示的選擇。
當兩國領導人走向門口準備離開時,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挺身而出,阻止了歐元區發生“歷史性的破裂”。圖斯克稱,“很抱歉,但你們都不能離開這個房間”。
談判的癥結,在于雙方就由希臘被封存資產所制成的私有化基金的用途和規模爭執不下。在經過一個多小時、對十幾種不同方案進行的討論后,妥協最終達成。
明斯克停火協議談判
烏克蘭東部地區經歷了10個多月的戰爭與動亂,亟需達成一份停火協議來結束不斷升級的武裝沖突。經歷了17個小時的談判后,2015年2月12日上午,俄羅斯、德國、法國和烏克蘭四國首腦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了一份旨在化解烏克蘭危機的“停火文件”。文件的核心內容是烏克蘭政府軍和烏東南部民兵武裝自2月15日零點起實現停火,沖突雙方將在目前的接觸區建立一個沒有重型武器的、安全的緩沖地帶。

最考驗體力的談判:一口氣談了17個小時
會談在明斯克當地時間2015年2月11日20時左右開始,經過幾次間斷,直至12日傍晚結束,總共耗時將近17個小時。這次會談被外界稱為“諾曼底式”會談。所謂“諾曼底模式”,就是德國俄羅斯主導的會談。這次長達17小時的會談,普京甚至折斷了手上的鉛筆。這成為普京總統任職期間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會談。

就在會談進行到12個小時的時候,很多現場記者的微博報道,外圍的報道人員已經受不了,真是感嘆這些領導人的精力和體力。
巴以和談
如果說伊核談判曠日持久的話,巴以和談似乎是沒有終點。自1991年召開中東和會以來,巴以和談就成了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然而至今仍未有突破性的進展。如同巴以之間的宿怨一般,巴以和談一次次重蹈無果而終的“宿命”。

為促巴以和談,克里另辟蹊徑
美國國務卿克里可謂是巴以和談的“老人”了,為談判操碎了心。雖然巴以和談每每以失敗告終,克里仍然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改良談判方式與路徑。2010年的巴以和談是由巴以高層領導人直接出席和談,談判僅過兩輪就因以色列拒絕延長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限建令而陷入停滯。克里吸取這一次的失敗經驗,在2013年重啟的巴以和談中采用從低級別向高級別官員會面過渡的形式推進談判平穩進行。同時,鑒于前一次的和談僅維系了三周便草草收場,克里堅持要求雙方代表對其做出將堅持談判9個月的承諾。
雖然此輪巴以和談仍以失敗告終,但是克里為促成和談十分勤勉,與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舉行了34次會談,與內塔尼亞胡更是會見了60多次。
(文字來源:新華網、中國日報網、中新網、中青在線 編輯:雷曼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