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評論|包容、開放的宗教更具生命力
2015-07-20 19:13:00? ?來源:無界新聞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在北京南城牛街幾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至今有牛街清真寺、宣武門天主教教堂、佛教的法源寺,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跡。由此可看出各宗教和平相處是中國的歷史傳統,“有容乃大”“和而不同”是中國歷朝歷代統治者能和平地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態度。 中國共產黨是持無神論的一個政黨,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充分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延安時期,中共采取了正確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陜甘寧地區信教群眾的擁護,這些信教群眾成為抗日戰爭的重要力量,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的重要支持者。 今天,中國共產黨已經是管理一個十三億人的大國執政黨,已建立起一整套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法規。比起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和執政以前的革命時期,今天的中共更具備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誠意與自信,也更具備處理各種復雜宗教問題的能力。無論信教者還是不信教者,應該體察時勢,充分相信今天中國的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這樣的誠意和能力。 回顧人類歷史上宗教的發展歷程,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包容、開放的宗教更具有生命力。源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的初期,它的一些教義、儀軌并不被廣大群眾特別是士大夫的理解和接受,但佛教傳播者很快適應了中華文化。誠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演中所言:“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边@種融合一種重要的標志就是佛教節日的本土化。佛教的“浴佛節”“盂蘭盆節”在今天中國多個民族中演變成“潑水節”“中元節”,成了該民族大多數人并非僅僅是信教者的節日。基督教傳入中國,也有同樣的現象。今天中國城市的年輕人很少把圣誕節僅僅看做一個基督教的節日,而是共同參與、共同分享。人們對一個宗教的了解總是從淺到深,而往往是從這個宗教的節日開始的。 伊斯蘭教是倡導“和平、團結”的宗教,作為一個信眾超過15億的世界性宗教,當然是包容、開放而非封閉、神秘的。廣大非穆斯林群眾要理解、尊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群眾,也應當從了解伊斯蘭教最基本的知識開始。而穆斯林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宰牲節是教外群眾了解這一宗教很好的窗口。我們期待,開齋節將來不僅僅是穆斯林參與的重大節日,還應吸引更多的非穆斯林參與,從而成為各民族和不同信仰者的共同節日。 新疆黨政領導參加開齋節活動,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我們樂見將來穆斯林的節日和儀軌對教外群眾來說不再神秘。教外群眾對伊斯蘭教的一些誤解在穆斯林的開放與包容中得到消除。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比昵爸袊对娊洝分羞@句詩,可以用于不同宗教信仰者以及無神論者之間的關系。包容、理解和尊重從來都是相互而非單向的。 |
相關閱讀:
- [ 07-16]專家:希望更多人走近真實新疆 了解中國民族宗教政策
- [ 06-29]人民日報再次整版聚焦"美國民主":民主偏執無異于宗教極端
- [ 06-16]進一步發揮愛國宗教人士作用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 [ 05-18]美國“嚴重關切”埃及前總統穆爾西被判死刑
- [ 05-03]納吉布稱馬來西亞盡一切維護宗教和民族和諧
- [ 04-26]臺北宗教文化盛事“保生文化祭”開鑼
- [ 04-21]俞正聲會見中國佛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代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