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面對追問不予置評 能否全面和解仍有不確定因素
2015-07-25 07:33:19?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孫靖 |
分享到:
|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面對媒體的追問,三菱材料公司24日大部分時間內不予置評。三菱材料公司公關廣報部24日在接受NHK電視臺采訪時表示,此事作為尚處于爭論之中的案件,現階段不便發表評論。 有分析認為,該公司可能是在觀察報道引起的各種反應。共同社的報道確實在中國引起爭論。 “作為訴訟律師,我們認為這次所謂的‘和解’是不公平的。我們也認為三菱對外公布的擬賠償數目太少,所以對此事我們保留意見。”直接參與到索賠談判中的北京市子悅律師事務所鄧建國律師24日對《環球時報》說,“報道中說與中國受害者談判團達成和解,支付對象是3765人,其實是不準確的。從我們在中國立案之后,三菱一直在尋求和解。我們當初起訴要求的賠償金額是120萬,他們現在每人只擬賠償10萬,作為訴訟律師,我們肯定是保留意見的。但是,任何律師都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凌駕于當事人之上,也不能完全代表當事人。這個報道所謂的‘和解’我不能說是完全失實,但頂多只是一個‘意向’?!?/p> 據共同社報道,中國的受害者2013年3月成立談判團,2014年1月開始與三菱方面談判。隨著健在的受害者越來越少,僅剩十余人,中國方面的相關人士懷著受害當事人還在世的時候為他們“討回尊嚴”的想法,承擔起談判的重任。談判團由4個受害者團體中占多數的3個團體構成,另一個含受害人及遺屬37人的團體去年2月向北京法院提起索賠訴訟,今年2月宣布退出和解談判。 對于這一報道,鄧建國說:“我只能告訴你,這只是三菱想盡快達成和解的一種宣傳策略。他們想向外界透露一個訊息:37人已經退出了,但對于3765名受害勞工來說,這個數目什么也代表不了?!?/p> 據鄧建國分析,所謂的“談判和解”只能說是一個草稿,最終的意向書出來之后,每一個受害人都應當作為一個個體去考慮是否和解,是否愿意簽字。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的志愿者朱惠忠女士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個10萬塊錢,談不上是賠償,只是一個補償。但勞工們年齡都很大了,對他們來說,能夠活著聽到日本加害企業的謝罪,比什么都強。 24日,一個名為“二戰中國勞工索賠案律師團”的組織發表聲明,稱二戰中國勞工聯合會三菱分會及原告從未與日本三菱材料公司“決定達成全面和解協議”。聲明還指責三菱公司至今尚未真誠認罪、悔罪,所謂的“和解”全無半點誠意。 日本時事通訊社24日稱,雖然和解條件的框架已經基本確定,但是對于和解持積極態度的受害人團體之間也存在不同意見,能否最終達成和解仍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文玉 李珍 環球時報記者 范凌志 譚福榕 胡錦洋】 |
相關閱讀:
- [ 07-24]韓政府:日本三菱公司道歉對象應包括所有受害人
- [ 07-24]三菱與中國勞工受害者達成全面和解協議 賠款并道歉
- [ 07-17]日企三菱擬首次對二戰期間強征美國勞工道歉
- [ 10-26]中國民間要求日本三菱謝罪賠償
- [ 09-11]多款國產和進口三菱汽車被召回
- [ 08-29]韓高院擬調停日本三菱重工戰后賠償案 或為首次
- [ 06-07]被擄韓國勞工及遺屬逾兩百人起訴三菱等日企并索賠
- [ 04-10]日本三菱重工自主研發兩棲攻擊車 自衛隊或采購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