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公司謝罪文(譯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根據日本國政府內閣《關于向日本內地輸入華人勞工的決議》,約39,000名中國勞工被強擄至日本。敝公司前身的三菱礦業株式會社及其承包公司(包括三菱礦業株式會社子公司的承包公司)接受其中一部分3,765名中國勞工到其作業場所,強迫其在惡劣的條件下勞動。其中,多達722名中國勞工身亡。這一問題至今尚未最終解決。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敝公司坦誠地承認各位中國勞工人權被侵犯的歷史事實,并表示深刻反省。各位中國勞工遠離祖國及家人,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承受了巨大的磨難和痛苦,對此,敝公司承認作為當時的使用者的歷史責任,向中國勞工及其遺屬真誠地謝罪。并對身亡的各位中國勞工表示誠摯的哀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敝公司承認上述歷史事實及歷史責任,并且從為今后日中兩國友好發展作出貢獻的角度,向為最終整體解決本問題而設立的中國勞工及其遺屬的基金支付款項。為了不重蹈覆轍,敝公司協助設立紀念碑,并承諾將這一事實世代相傳。 背景資料 在侵華戰爭期間,為彌補國內勞動力的嚴重不足,日本采取了“以戰養戰”政策。 1943年至1945年,在中國占領區先后強征了4萬余名中國勞工、赴日本135個作業場所從事無償苦役。 日企剝削中國勞工的手段殘酷,欺壓極其殘暴,造成眾多中國勞工死傷。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勞工在日本死亡人數達6830人。文并攝/記者 崔毅飛 |
相關閱讀:
- [ 07-25]三菱向中國勞工道歉,遲到的正義
- [ 07-25]國際|三菱道歉擬付中國二戰勞工每人10萬元|能否全面和解仍有不確定因素
- [ 07-25]日本三菱擬向中國勞工“謝罪” 尚未達成正式和解
- [ 07-25]三菱和解消息眾說紛紜 日本媒體與公司各執一詞
- [ 07-25]三菱面對追問不予置評 能否全面和解仍有不確定因素
- [ 07-25]韓國對三菱和解一事感到不公 美媒稱不能相提并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