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別等了,北戴河無會
2015-08-05 21:29:20??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又到8月,坊間最近再度熱傳“北戴河會議”,這個所謂“中國最神秘會議之一”,太過撩人心弦,令人無限暇想。有的還鄭重其事分析今年的幾大議題,如“十三五”規劃、經濟形勢、反腐打虎、人事安排等等。有境外媒體更是言之鑿鑿,往年北戴河會議8月10日左右召開,今年準備工作“至少提前了一周”。 自詡“離中南海最近的財經政策移動顧問”,庫叔乍一看別人家說得那么確切,自己竟然一無所知,都有點懷疑與北戴河那兩百多公里距離是不是太遙遠了些。 驚魂未定之際,恰有領導來問,“你們可曾為北戴河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他就正告我,“還是寫一點罷;幾十萬用戶很愛看你們的文章。” 這就讓庫叔恢復了一點自信。 北戴河嘛,庫叔也是去過幾次的,“恰好”都是夏天。渤海之濱,燕山之南,在中國的政治版圖中,北戴河曾經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公開資料和報道介紹,抗美援朝之后,1954年夏天,中央集體到北戴河一邊避暑一邊辦公,海濱小城的政治地理開始重構,“夏都”之稱也由此而來。比起“北戴河會議”或“夏都”,它的一個更為官方的稱謂是“中央暑期辦公制度”。 1950年代中期,很多夏季的中央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新華社北戴河電”這樣的字眼曾經頻頻出現在報端,黨和國家的一些重大決策也不斷從這里誕生。漸漸地,北戴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的政治“晴雨表”。 比如,著名的1958年“北戴河會議”,也就是8月17日至8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是“大躍進”的一次標志性會議,通過了大煉鋼鐵和大辦人民公社的決策。也是這一次,毛澤東拍板“炮擊金門”。 1965年后,很大程度上由于“文革”因素,幾近常規化的北戴河會議“悄然消失”,直到1980年代,鄧小平的身影頻繁出現北戴河。中斷十幾年的中央暑期辦公制度再度恢復,“夏都”的稱謂也再次回到北戴河。 庫叔查閱公開資料發現,鄧小平最后一次到北戴河休假,是1992年7月,此時他已88歲高齡了,在北戴河的住處審閱了十四大報告稿,表示同意報告的框架。 |
相關閱讀:
- [ 08-05]美智庫炒作中國或建第二條南海跑道 希望推成“中心議題”
- [ 07-28]聚焦:如何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 [ 07-28]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 [ 07-14]澳美智庫聯手渲染中國威脅 澳總理稱未阻礙與中國友誼
- [ 07-11]我軍首個國家安全智庫成立
- [ 06-26]李克強會見出席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的外方代表并座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