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結構調整要做四則運算
2015-08-12 20:57:5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陳暉 |
分享到:
|
結構調整要做四則運算 ——“如何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系列述評之六 來自杭州的一家紡織企業今年4月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新建了棉紡廠。外媒就此所做的報道《產業鏈大逆轉中國紗廠登陸美國》,引起了不少關注。而仔細分析,此文標題有些“過”,個案并不能代表整個產業鏈的變化,紡織業仍然是中國最主要的傳統制造業之一,也是中國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產業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行為往往是對市場最直接最真實的反映,這篇報道也折射出了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些特點。第一,我國部分傳統產業的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尤其是鋼鐵、水泥、玻璃等,產能過剩明顯。同時傳統產業的人口紅利、土地紅利、政策紅利逐漸消退,傳統生產模式難以為繼,生產更趨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第二,經過近年來主動的、強有力的結構調整,我國區域、產業、行業、企業出現積極分化,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調整也有了新變化,新增長點破繭而出。第三,全球制造業生產力布局正發生改變。各國和地區紛紛強調回歸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綠色環保產業、人力資源儲備等成為發展重點與競爭焦點。 結構調整正是世界經濟共同面對的話題,也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永恒主題。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到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持之以恒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都表達出一個明確的理念與共識——增長、質量、效率從哪里來?只能從經濟結構調整中來。 經濟結構如何調?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既不能單純地要增量,靠投資上項目,也不能一味盲目地關停砍,而是要做好加減乘除法四則運算。 加法就是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一種流行說法是,市場不缺錢,缺的是好項目。好項目從哪里來?企業家不妨多些大局觀,放開眼界,從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中去尋找新增長點。譬如,城市雖然高樓林立,但地下設施老化,亟需更新改造;老年人越來越多,健康養老、體育健身等產業空間不小;又如,人們需要干凈的水、干凈的空氣,環保產業及技術還遠遠沒有滿足需要。 減法就是壓縮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過剩產能是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難題。上產量容易,但如果產品沒銷路,企業就沒收入,員工工資福利也無法保障。與其繼續讓這樣的“僵尸企業”消耗著全社會的資源,不如正視問題,經歷陣痛,在關停并轉中獲得新生。對于化解產能過剩,國務院已有全面部署,抓好落實是關鍵。 乘法就是全面推進科技、管理、市場、商業模式創新。“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創新,正是結構調整的核心所在,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不是因為創新,小米無法走向世界;不是因為創新,大疆的無人機無法風靡全球;不是因為創新,沈陽機床也無法為中國制造業爭得一席之地。創新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擁抱這個“創時代”。 除法就是擴大分子、縮小分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研究報告說,中國2014年研發投資近2000億美元,從絕對值來看位居全球第二。這么大的投入能否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創新的成果能不能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能不能涌現出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肯定的答案,才是舍得投入的真正意義。 加減乘除法四則運算,是結構調整的路徑,而要做好這一四則運算,一要靠市場,二要靠創新,三要靠改革。市場是引航,創新是動力,改革則是依靠。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把改革作為調整結構的根本依靠,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重點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這意味著,有利于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將越來越寬松。 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從上海、深圳等地的發展來看,從家電、光伏等產業來看,早調早轉就主動,晚調晚轉必然被動。(原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金 策) |
相關閱讀:
- [ 08-12]中國官方連發數箭穩增長 力保全年經濟達標
- [ 08-12]實體經濟投資意愿回暖 扶持政策起效產業利潤回升
- [ 08-11]羅援:為抗戰老兵發放補貼政治意義遠超經濟意義
- [ 08-11]習近平的8大經濟觀
- [ 08-11]韓國政府為提振經濟 對外國人采取退稅優惠政策
- [ 08-11]經濟日報:民生保障要“實”字當先
- [ 08-11]央行報告:巴西2015年經濟將衰退1.97% 通脹率升至9.32%
- [ 08-11]外界預期中國更主動刺激經濟 專家稱已有貨幣、財政政策準備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