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外媒報道,對于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外界一直有著很多種說法,其中,生命起源于彗星或者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的說法也一直存在。近日,一項新研究就給這一理論提供了支持。 彗星撞地球或為生命起源創條件。 有日本科學家表示,他們通過實驗證明早期的彗星撞擊地球或許將氨基酸轉變成了縮氨酸,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構建了基礎。據悉,該發現不僅能夠解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或許還會對其他星球上生命是否存在產生影響。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菅原春菜博士和名古屋大學的三村耕一博士,近日在捷克布拉格召開的一場地球化學會議上介紹他們的這一發現。他們在低溫環境下,對氨基酸、水冰和硅(鎂橄欖石)的冰凍混合物進行了撞擊實驗。 基于相關實驗數據,研究者估計地球歷史早期由彗星撞擊產生的縮氨酸,跟先前科學家認為由普通地質過程產生的縮氨酸數量相當。 菅原春菜表示,“這一發現表明,在將生命的種子帶到早期地球上的過程中,彗星撞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還開啟了另外一些可能性,即我們會在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上看到類似的化學演化過程,它們都始于彗星帶來的縮氨酸。” 據了解,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化石形成于約35億年前,有證據表明生物活動在更早之前就已經發生。但也有證據表明,早期地球表面上幾乎沒有水,碳基分子也很少。那么,這些生命構建要素又是如何這樣迅速地出現在了地球表面上呢? 科學家還暗示,類似的過程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可能也發生過。 此外,這一時期又恰逢“后期重轟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所以顯而易見的答案可能是彗星和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因為這些天體都富含水分,也富含碳基分子。 外媒稱,針對彗星的空間探測也正在幫助證實這一可能性。2004年,星塵號(Stardust)在采集懷爾德2號彗星(Comet Wild 2)的塵埃顆粒時發現了氨基酸。2005年,NASA的深度撞擊號(Deep Impact)在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時,發現彗星內部存在有機混合物和粘土顆粒。 關于生命起源的一個理論認為,粘土顆粒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讓簡單的有機分子能夠排列成越來越復雜的結構。 目前仍在繞飛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羅塞塔探測器也表明,彗星是富含多種物質,未來的任務期間很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彗星撞擊通常與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相伴,但此研究表明,它們或在整個生命最初誕生的時候幫了一把大忙。”菅原春菜說,“縮氨酸短鏈的產生是復雜分子化學演化中的關鍵步驟。該過程一旦啟動,在地球的水環境中制造更長縮氨酸鏈所需的能量就要小得多了。” 這些科學家還暗示,類似的“啟動”過程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可能也發生過,比如冰質衛星木衛二和土衛二上,因為它們很可能經歷了類似的彗星轟炸過程。 |
相關閱讀:
- [ 12-11]地球水來自于彗星理論受質疑 美科考隊于北極發現新物種
- [ 12-11]歐航局:數據顯示地球水來自于彗星理論受質疑
- [ 01-21]“羅塞塔”彗星探測器蘇醒后向地球傳回首個信號
- [ 09-17]“地球生命來自天外彗星撞擊”再添新的佐證
- [ 03-26]地球生命可能源自彗星再添新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