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首次系統闡述巡視制度 “政治定力”提到空前高度
2015-08-21 19:39:23?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制度的生命力在執行 對巡視人員提更高要求 “再好的制度最終要靠人來執行。”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也屢次提及了十八大后巡視工作在人員上的變革。他指出,黨的十八大后,實行了巡視組組長、巡視對象、巡視組與巡視對象關系三個不固定,不搞鐵帽子,一次一授權。 這一巡視創新,在8月13日剛剛頒布的《巡視工作條例》修訂版第十條中得到明確:巡視組組長根據每次巡視任務確定并授權。 十八大后,每一輪中央巡視的參與人員都備受關注。2012年7月2日公布的今年第二輪中央巡視組成員中,巡視組長首次實現了“一正三副”的陣容搭配。已經公布的七個巡視組名單中,共包括7名組長和21名副組長。就巡視經驗來看,已經進駐的七個巡視組中,馬瑞民、趙文波、劉卒、寧延令等4人為全程參與了十八大后六輪中央巡視的“老將”。 無論是巡視“老將”還是“新秀”,王岐山都明確提出了要求:明確責任,敢于擔當,加強巡視隊伍建設。“要嚴格執行各項制度,嚴禁跑風漏氣、打探說情。巡視組對重大問題應該發現而沒有發現就是失職、發現問題沒有如實報告就是瀆職,都要追究責任。” 戴焰軍認為,這一要求,抓住了制度執行的最根本的東西,從個人到隊伍整體,都必須強化責任感,不能遇到問題的時候繞著走。“面對的是一些危害國家、危害黨、危害人民的錯誤問題,處理的過程中就有得罪人的問題,你敢不敢處理,敢不敢擔當,直接關系到能不能執行好巡視制度。” “打鐵還要自身硬。巡視工作人員如果沒有過硬的本領、良好的品質,很難適應這份工作,使制度執行大打折扣,甚至功敗垂成。”許耀桐表示。 此外,戴焰軍指出,巡視制度的建立還應該注重社會氛圍,巡視發現問題,很多要靠巡視人員通過與群眾的接觸,才能把問題挖掘出來。“通過宣傳教育、加強輿論引導,形成有利于巡視工作的整體氛圍,這是當前政治生態建設的很重要一部分。” 黨的十九大前實現全覆蓋 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 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回顧了我國巡視制度的歷史。早在1928年,黨中央就制定巡視條例,以中共中央通告形式下發。 1990年,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央和省區市黨委可以根據需要派出巡視工作小組;1996年,中央紀委第一次派出巡視組;2001年,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聯合派出巡視組開展巡視。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黨的十七大把巡視制度寫入黨章。2009年,黨中央頒布《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成立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將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巡視組提升更名為中央巡視組。 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13—2017年)》,聽取每一輪巡視情況匯報。2015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頒布實施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 十八大后的巡視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8月17日,王岐山出席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電視電話會議并講話。王岐山指出,中央巡視組已巡視118個地方、部門和單位,與干部群眾談話2萬余人次,受理信訪120余萬件。中央紀委立案審查的領導干部中,一半以上是根據巡視移交的問題線索查處的;中央組織部對巡視移交的選人用人問題進行專項督查,已處理糾正和追究問責1100多人。 “可以預見,保持巡視的力度和節奏,踩著不變的步伐,到黨的十九大召開前,能夠基本實現全覆蓋。”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寫到。 戴焰軍指出,這一目標的提出,預示著中央不僅巡視的“質量”提出要求,也對巡視的“數量”提出了要求。“巡視工作中,有成熟的做法,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就要在全黨推行,使巡視變成常態化制度,而不是局限于一時、一地。” |
相關閱讀:
- [ 08-14]“指導”變“領導”打通巡視制度梗阻
- [ 04-14]巡視制度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 [ 02-28]專家評首輪中央巡視整改情況:巡視制度是“制度鐵籠”重要支柱
- [ 02-13]教育部啟動直屬高校財務巡視制度等20項新計劃
- [ 02-11]專家建言巡視制度:實現全覆蓋 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