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在唱多唱衰聲中昂然前進
2015-08-25 15:47:14?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二、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重優勢 中國經濟保持3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對于這一問題,國內外的學者們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階段優勢。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歷史階段,隨著生產要素由效率較低的農業部門向效率較高的工業部門轉移,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分工日益深化,需求日益擴大,經濟和社會事業呈現出爆發式的躍進,這是一般的規律。現階段,我國正進入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同步發展的新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潛力遠遠沒有釋放完畢,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大國優勢。包括:1、人口優勢,有13.6億人口,勞動年齡人口達到9.2億。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以及戶籍、退休、生育等制度改革的全面展開,將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勞動者數量和質量。2、空間優勢,幅員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回旋余地大、經濟體系完整,由此產生了生產要素大規模集聚形成的規模經濟,產品種類繁多形成的范圍經濟,區域差異產生的梯度效應。3、內需優勢,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勞動力資源,創造著巨大的市場需要。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加快,醫療、養老、住房、教育、保險、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不斷發展,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會不斷擴大。4、資本積累優勢,1982年以來,我國總儲蓄率平均為36.3%,新世紀以來更是穩步上升,近年來一直保持50%以上,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將更加順暢、更有效率,資本積累的優勢也會更為顯著。 三是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必然會產生階級對立、經濟危機、貧富分化等深刻的矛盾和弊病。2008年危機之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復蘇繁榮遙遙無期,無論是新自由主義還是國家干預主義,都顯得無能為力,力不從心,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矛盾。市場失靈與政府失效交織,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不可避免的后果,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可能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與此不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很多新特點和新優勢。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以公有制為主體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相結合,政府有效調控同市場有效作用相結合,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相結合,中央集權同地方分權相結合,兼顧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發展改革與穩定,等等,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融合了多種制度的優勢和長處,使各種資源都得到比較充分有效的利用,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總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家,時間、空間和制度優勢的三重疊加,造就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奇跡,也使得唱衰中國的預期屢屢落空。這種三重疊加優勢的繼續存在,是中國仍處于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和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格局得以成立的依據所在。 三、中國經濟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毋庸諱言,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確實存在投入粗放、質量不高的問題,經濟體制也存在不少弊端和障礙,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針對上述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概括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提出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事物總是發展的,經過30多年的深入改革、持續發展,特別是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中國經濟正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體制更完善的階段演化,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如果看不到這一點,而總是用效率低下、體制落后的思維定式和概念話語,描述日新月異、異彩紛呈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現實,有意無意漠視甚至抹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和體制機制的深刻變化與巨大進步,就難免會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產生悲觀懷疑,甚至陷入“中國崩潰論”的泥潭。 中國經濟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1978—2014年,第一產業占比從28.2%下降到9.2%,第二產業占比從47.9%回落到42.6%,第三產業則從23.9%提升到48.2%,先進制造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 二是內需不斷增長。1978—2013年期間,社會消費年均增長率達9.22%,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近年來,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從2003年的35.8%增長到2014年的50.8%,2015年上半年達到54.4%。 三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1978年以來,中國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7.8%,1990年以來的年均增速更是提高到9.3%,不僅高于一般發展中國家,也遠高于美國戰后“黃金年代”年均2%左右的水平,堪稱人類歷史上勞動生產率增長奇跡。從資本投入效率來看,1990年以來,中國每單位新增GDP所需的投資額即資本產出比平均為4.88,不僅遠小于同期美國6.82的水平,而且也小于美國戰后“黃金年代”5.01的平均水平。 四是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根據相關資料,目前中國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排名第七,制造業凈出口居全球首位。大陸企業在世界500強排行中的數量屢創新高,去年上榜企業增至95家,其中不乏華為、聯想等一些蜚聲海外的高科技企業。目前,我國的科技水平正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 五是經濟體制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開放型經濟體制逐步形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全面展開,將使體制機制更加成熟、更加穩固、更加完善。 六是黨的領導堅強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全面向前推進。黨對經濟的領導日趨成熟,為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今天,中國經濟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和起點上。面對這樣的事實,仍然固守二三十年前的論調,繼續給中國經濟扣上效率低下、體制落后的帽子,豈不是很荒謬嗎? |
相關閱讀:
- [ 08-12]經濟日報:結構調整要做四則運算
- [ 08-11]經濟日報:民生保障要“實”字當先
- [ 08-09]經濟日報:培育和壯大“互聯網+”新型消費業態
- [ 08-07]經濟日報:客戶與銀行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待解決
- [ 08-06]經濟日報:按“三嚴三實”要求做好經濟工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