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休,都有人不滿意
新招兒:中秋+國慶,能從9月27日放到10月4日嗎?
盡管放假安排早在去年底便已公布,但對不少人而言,直到九月才驚訝地發現,今年的中秋假期是26日、27日兩天——并且,那兩天本身就是周末。
本來以為的3天小長假變成2天了,還是周六周日,何談中秋放假?實際上,中秋節的那1天假期放在國慶假期中補休了,并沒有被“克扣”掉。可在放假的問題上,不管怎么休,都有人不滿意。
關于“超級工作周”——
連上8天,有人大呼hold不住!
如今“貼心”安排,依然不買賬?
中秋休2天,上班3天,便開始休國慶7天長假。然后再上班3天,又可以休1天周末。面對今年的中秋與國慶放假節奏,已有民眾摩拳擦掌,預備著請下雙節之間的三天假,享受一個12天的超長假期。而不少沒法拼假的人卻在郁悶,“縮水”成2天的中秋,讓外出工作的親人不能回來了。網友“飯小飯是個好青年”失落地表示,“我跟奶奶說中秋就能回家,她天天數著日子盼著……唉……我就靜靜地看著你們瞎折騰。”
事實上,延續多年的3天中秋小長假變為2天,并非“瞎折騰”,正是充分吸取了以往教訓——2013年元旦小長假恰逢周二、周三和周四,假期過后從4日至11日要連上8天班。這“超級工作周”令人們大呼hold不住,對挪假后動輒連上七八天班的聲討也言猶在耳。今年中秋與國慶臨近,若中秋節仍放3天假(即9月28日也休息),國慶節后的周末兩天就都需要上班,加上下一周,要連續工作9天。為了避免這“恐怖”的狀況,有關部門便將中秋節的補假“留”給國慶節用,這樣國慶節后的周日還能休息一天。
然而,民眾對于如此“貼心”的放假安排依然不買賬。有網友表示“怎么看怎么覺得中秋不光沒有放假,反而賠了一個周六”,甚至“勇敢”聲稱自己寧愿連上9天班。也有人提出新的建議,@水沐紅葉認為,“最好是直接從9月27日放假到10月4日,這樣民眾更加方便出游,連續上班也只有6天。”
關于“春節的起點”——
“除夕”休不休,反復又反復是浪費了休假,還是保護員工?
似曾相識的狀況也發生在除夕當天是否放假上,2007年(含當年)之前,春節假期均從初一放至初七。是年,清華大學成立假日改革課題組,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擔任負責人。
接受采訪時蔡繼明曾表示,考慮到除夕是民俗節日,如果當天不放假,很多民俗活動不好開展,千家萬戶的年夜飯也不好準備。課題組提出落實帶薪休假、增加春節黃金周、將除夕設立為法定假日等多個建議。2008年開始,春節放假的時間由初一提前到了除夕。然而,休了幾年的除夕后,2014年春節假期再次變回初一到初七。僅僅過了一年,曾一度退出“休假界”的除夕又重返2015年春節假期。
春節的“起點”變來變去,緣于不同單位管理環境下的民意總難顧全。若從除夕開始休起,假期到初六就結束。很多本身“默認”大年三十下午就開始放假的單位員工失去了隱性福利,免不了會覺得除夕這天的休假被“浪費”掉,假期無形當中變短了。
可若除夕真的不放假,對于單位管理嚴格的員工而言,能不能回家吃上年夜飯就完全取決于“老板的良心”,還不如踏踏實實地規定除夕必須放假來得安心。在春節假期長度不變的前提下,無論從哪天開始休起,注定眾口難調。
糾結糾結,怎么都不合適——
要一個黃金周還是多個小長假?
與春節假期共同改變的還有“五一”黃金周,2007年11月9日到15日,國家發改委曾就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草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2008年的“五一”,七天長假就此消失,改為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天假期,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到11天。
從“廢黃”之日起,爭議便從未停息。支持者認為,將傳統節日設為假期,增強了文化影響力,五個三天“小長假”,也增加了假日的次數。既可保證群眾休息、過節,也可將出游、購物的人潮分散開,避免出現往年黃金周群眾扎堆出游,造成交通擁擠、旅游安全隱患等問題。而小長假沒法去遠的地方、玩得不盡興,失去了一個黃金周令“十一”景區更擁堵、買不到票……也始終是人們懷念五一黃金周的理由。
不調休就能皆大歡喜?
既然調來調去的休假方案惹得民眾怨聲載道,那么如果不調休,“攤”上哪天算哪天,是不是就能皆大歡喜?
2013年11月底,為休假方案“傷透腦筋”的假日辦曾就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征求意見。第一套方案便為:春節放假3天,調借相鄰周六、周日形成7天長假。國慶節放假3天,不調休,假期固定為10月1日至3日,逢周末順延。元旦、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1天,不調休,僅在當天放假,逢周末時周一補休。
然而,此套以“不調休”為核心的方案也并未受到網友青睞,在多家網站占據上風的基本都是“保留春節和國慶七天長假”的第三套方案。“畢竟我們家遠的人最需要的就是長假了。”在上海做HR的姜小薇表示,她雖然也覺得通過挪假形成長假,前前后后鋪墊式的上班“很亂又很累”,但“周末和3天的那種短假根本沒法回家,每年一次的年假我還想出去玩一趟。在異地工作的人,就只能指望著調休出來的長假了啊!”
新增假期也是種麻煩?
拋卻天數有限的法定節假日不談,由于工作單位與工作性質的差異,就連對待新增假期,人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
不久前國務院曾“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放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的“2.5天小短假”。對于這“看上去很美”的新型假期,高校行政人員劉穎認為,得一家人都在“有條件”的單位才有意義。
劉穎的老公在外企,孩子上小學。如果夫妻倆都不放,只有女兒多放半天假,對劉穎一家來說反倒是種麻煩。“我偶爾請假可以,但不能每周早走,所以只能讓孩子姥姥去把她接回家,或者再多報一個她喜歡的興趣班上著。”
在事業單位職工楊瑞敏看來,這種用周末兩天半小長假出去玩兒的安排,完全不適用于她這種家有學齡及以上兒童的狀況。“孩子現在讀三年級,周末兩天要上英語、數學各種課外班,一次課就要一兩百元錢,出去玩兒一回可‘傷筋動骨’了。就算我現在周五多了半天假,也不大可能因為這半天就帶他出去玩兒。我身邊朋友的孩子和我兒子的同學,差不多都是這樣的狀態。”
【數字】
六成網友不滿意中秋國慶放假安排
根據一家門戶網站的民調顯示,截至昨晚11時,在超過6萬人投票的調查中,超過59%的網友對此次中秋、國慶放假安排不滿意、不買賬。
對此,有網友建議9月27日到10月4日連休8天,5日起上班,這樣對應的周末也不用上班,62%的網友對此點贊表示贊同,這樣就可以不用折騰,大長假更好安排出行,而且也滿足了中秋節合家團圓的需求。
“設計放假安排的初衷是不讓大家連續上7天班。但能否換個思維,就多給大家補幾天假可否?”網上不少討論認為,這樣挪來挪去,問題出在假期太少上,才會前后借周末放假。如果能給大家法定假期更多一些,更能體現民意。多上一兩天班并不能創造更多經濟價值,但多放一兩天假可以拉動假日消費,也讓民眾身心更為愉快。傅洋 J004
【觀點】
“民眾對長假和多假
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劉思敏(北京旅游學會副秘書長):今年的中秋放假安排其實是合理的,也是合規的。按照《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秋就是放假1天,所以只要中秋那天放了假就是正常的,至于是否形成小長假,或者能不能跟國慶連休,要看每年中秋所對應的公歷時間。通常情況下,會考慮中秋和國慶的時間間隔,再結合雙休日,盡可能做出湊長假的安排。但因為前些年調休過度,連續上班時間過長,引起民眾不滿。大家需要長假,但也不希望休得太過擰巴。如果按照以往的慣例,將今年的中秋安排成小長假,那么國慶假期后,就會不得不連上9天班,這樣的勞動強度顯然是大家很難承受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把補休的一天挪到了國慶。
至于說抱怨因為中秋不休小長假而影響和家人團聚,我認為這就有點矯情了,要知道以前那么多年中秋壓根兒沒有放假安排,更別提小長假了。我們在后來對放假做出調整,也是增設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并不是增設小長假。
事實上,我們不難發現,每次放假安排一公布,都會引起不小的爭議,無論怎么調休,總是有人不滿意,覺得雞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民眾對長假和多假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才是癥結所在。
民眾最期待的其實是不調休的長假,也就是落實帶薪休假,讓大家自由安排,如果真能如此,那么黃金周都可以不要。正如國外,并沒有通過政府統一調休而形成的長假,恰恰是因為他們的帶薪休假能夠得到落實。
但顯然,我們目前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暫時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在保證不了帶薪休假的情況下,只能退而求其次,保證調休后有長假,這是一種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也是一個各方妥協后的結果。
主筆:魏婧 宗媛媛
插圖: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