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二十個月,效果怎么樣?
本報記者 申孟哲 劉少華
從2014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到現在,已經過去20個月的時間。在這20個月里,中央深改組開了16次會議,審議了近80份文件,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司法、紀檢、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
中央層面動作不斷,落實和進展情況到底如何?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認為可以做些階段性的梳理和回顧。
經濟改革:蹄疾而步穩
“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華爾街日報這樣表示。他特別強調,無論發生什么情況,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
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經濟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的話說,部署落實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改革工作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務院專題會議“最集中的議題”。
改革有舉措,亦有成果。
舉措在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圍繞這一議題,中國深入推進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作為開門第一件大事。截至9月16日,已取消和下放586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1/3以上審批事項的預定目標。
成果在于,一系列簡政放權改革舉措,增強的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45.9%,注冊資本增長99%,今年前8個月又分別增長18.5%和44.6%,新的創業就業熱潮正在形成,有效帶動了新增就業和居民增收。
除了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之外,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對重點任務的把握,凸顯出中國改革的決心。
改革啃的都是硬骨頭。以國企改革為例,9月13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一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的最終出爐,歷經數年,直接關乎超過15萬戶國企、100多萬億元資產和3000多萬名職工的利益。在等待改革措施出爐過程中,國企改革的探索其實一直在進行,尤其是近兩年在央企中進行的大規模反腐和作風建設,起到了為改革順利開展有效“清障”的作用。
改革打開的是新局面。以構建對外開放體制為例,過去兩年間,中國新增國家級新區9個,新成立自貿區3個。除此之外,中國還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貿易、進出口增速明顯。
司法改革:開啃硬骨頭
司法改革,毫無疑問是塊“硬骨頭”。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司法改革的牽涉面非常廣泛:它是新時期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議題,也是落實在每個案件中的公平公正;它的一頭連著執政黨和人民政府的公信力,另一頭涉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正因為如此,2014年6月,在中央深改組第三次會議上,司法改革就被提上了議程。而到目前為止的深改組16次會議里,則有9次提到司法改革議題,并審議通過相關改革方案——中央對司法改革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2015年初,在華南的深圳和東北的沈陽,兩個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開始掛牌運行。這一制度創新,始于中央深改組第六次會議;而這兩個巡回法庭的運行,則是觀察中國司法改革的絕佳樣本。
這是因為,它第一次打破了司法體制中的行政區劃,開始嘗試跨區域的案件審理工作,比如深圳的第一巡回法庭就負責廣東、廣西、海南三地的跨區域案件訴訟,避開了案件審理中可能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
從2015年1月到5月,在第一巡回法庭成立的短短4個月時間里,該庭就受理了206件案件,涵蓋民事、申訴、行政請示等領域。
如果說巡回法庭的改革嘗試主要是在案件審判等環節體現法治精神,那么上海的試點則更多涉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改革。
在司法改革中,最關鍵的是人員改革。9月15日,在第十六次中央深改組會議上,《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改革試點方案》、《法官、檢察官工資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兩份文件被審議通過。司法人員的職業晉升、工資保障,進一步有了頂層設計。在上海,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制度也在完善當中,與一般公務員相區別。
換句話說,可能影響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每一個環節現在都有了相應的改革舉措。其中,改革抓住的“關鍵少數”就是可能干預司法的領導干部——為此,今年2月,《關于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通過。以后如果有干部要干預司法,恐怕也不是有恃無恐那么簡單了。
從2013年12月勞教制度被廢除,到今年8月繼續取消偽造貨幣、集資詐騙等9個犯罪的死刑,到呼格案等冤假錯案的追責、翻案,再到知識產權法院的設立,司法改革的力度可謂空前,同時每一步都精準有效地切中“痛點”。
生態改革:注重抓源頭
在衡陽、承德、臨沂、滄州、保定、馬鞍山、無錫、蘇州、安陽、百色等諸多城市中尋找共同點并不容易,但它們卻因為一個共同特征被社會所關注,那就是這些城市的主要負責人都曾被環境保護部“約談”。
每次“約談”后,這些城市都會有些變化。態度上,既包括山東臨沂市長張術平的“我向你們保證,不會再接受第二次約談”,也包括河北滄州市長王大虎感慨的這是“一劑猛藥”。
最重要的還是環境質量的改善。比如承德,今年1至5月,PM10和PM2.5同比分別下降11.6%和22%;比如駐馬店,同一時期內,空氣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9天。
“有新環保法撐腰”,說到為何能如此直面問題地進行“約談”,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副局長汪冬青直言不諱。今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地方政府和飽受環境污染侵害的公眾已經開始逐漸感受到這部環保領域基本法的威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環保、生態的地位顯著提升。人們既要發展、又要美好環境的心愿,在一條條“干貨”十足的改革措施中得到體現。
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節能減排的指標和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排列在一起,并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來自決策層的決心,直接反映在環境的變化上。近日,環保部通報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較大幅度下降。
諸多考核也開始將環保納入其中,比如在官員考核、地方發展指標等方面,不再以GDP一刀切,甚至有些地方主動取消了GDP考核,把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此舉在分析人士看來,就是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
社會改革:著力惠民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十八大后與中外記者親切見面時,習近平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而民生問題,就直接事關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一些多年未能解決的問題開始破冰。
比如醫療改革。今年4月,國辦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在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中第一項就提出公立醫院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在全國所有的縣市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在全國100個地市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還要求在江蘇、安徽、福建、青海開展省級的綜合醫改試點工作。
比如教育改革。去年,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計劃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的高考錄取率,同時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按照計劃,到2017年,我國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要有明顯增加。
而在公認的難題——戶籍改革上,國務院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意見》,著重建設“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份出臺了戶籍改革方案。多數地區以2020年為時間表,明確提出了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駐人口落戶的具體目標。
比如,廣東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1300萬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廣東城鎮落戶”;江蘇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到5個百分點”;重慶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
就連居民身份證的異地受理掛失和丟失招領這樣的“小事”,也登上了8月18日的中央深改組第十五次會議。而諸如中國足球、媒介融合、科研資金管理等多個領域的事項,也進入了中央頂層設計的視線范圍。
★鏈接
歷次“深改”舉措疏理
經濟
取消下放586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1/3以上審批事項的預定目標;2014-2015年,全國新成立8個國家級新區,設立上海、廣東、福建、天津四個自貿區;“一帶一路”行動計劃發布;國企改革方案、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方案審議通過。
司法
上海等地成立知識產權法院;深圳、沈陽設立最高法院巡回法庭;司法人員改革試點,探索法官、審判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的分類模式;廢除勞教制度、取消一系列死刑罪名,復查爭議較大的案件;改革庭審制度,突出法官、合議庭的作用,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通過《關于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避免行政干預;改革省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模式,去行政化,同時試點提高法官、檢察官的職業待遇等。
生態
印發《生態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作出系統安排;出臺“史上最嚴環保法”,企業、個人破壞生態的追究力度加大;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環保約談成為常態;官員考核、地方發展指標不再以GDP一刀切,加入生態效益等考核指標;引發《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劃定干部“生態保護紅線”;推進清潔能源、煤改氣、脫硫脫銷、淘汰黃標車、污染產能淘汰等工作,從源頭上治理污染。
社會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多地取消加分項,農民工子弟有望異地高考;在全國100多個地市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在全國所有縣市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科研項目審批、資金發放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展開試點;通過《中國足球改革方案》等。
黨建
印發《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規定了官員需要被問責、調崗的多種情形;推進紀檢機制改革,修改《巡視工作條例》、《黨員干部處分條例》,區分黨紀與國法,突出紀檢機關的紀律審查作用;向中央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組,改革中管企業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