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方式找 目前主要通過散射實驗、湮滅實驗以及產生實驗這三種方式 尋找暗物質的過程對科學家們來說,就像是和幽靈捉迷藏。到底怎樣才能找到暗物質呢? 常進介紹,目前世界范圍內大致有三種方法來對暗物質進行捕獲。第一種是基于暗物質能與普通物質產生互相作用的假設。簡單地說,研究過程就是將一個靜止的靶子設置好,如果暗物質打進來,帶電原子核就會飛出去,科學家也將能捕獲其信號。目前,各國有不少這樣的散射實驗項目,其中我國四川錦屏的地下實驗室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研究暗物質實驗室。在這個領域,歐洲的DAMA實驗團隊曾聲稱已經觀測到暗物質,但包括美國LUS團隊和四川錦屏團隊在內的其他探索,均未證實此發現。 散射實驗如此之難,于是產生了第二種方法,觀測暗物質衰變或湮滅后產生的可見粒子。這種方法是基于暗物質自身會湮滅產生可見物質的假設。常進介紹,世界上的物質都有反物質,當一個物質遇到一個反物質的時候,兩者都會被摧毀,由此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是暗物質非常獨特,它的反物質就是本身,如果暗物質粒子和自身的反物質粒子發生碰撞,那么所產生的能量將更大。假如能夠監測到暗物質粒子碰撞后產生的是高能電子,其流量遠高于正常值,通過這種湮滅實驗間接證明了有暗物質的產生。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研制并放置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上個月日本發射的量能器電子望遠鏡,以及我國即將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都是基于對宇宙線的探測而尋找暗物質的間接嘗試。 還有一種尋找暗物質的方法,是基于可見物質相互作用能產生暗物質的假設,用大型質子對撞機探測,兩束高能粒子對撞產生暗物質粒子,也就是產生實驗。例如在歐洲核子中心,就有此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發現新的證據。 衛星如何找 通過探測宇宙中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以及電荷大小來間接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 為了進一步尋找暗物質,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自主提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計劃。2015年底,首顆探測衛星將被放入外太空尋找暗物質。 這與以往的探測手段相比有什么優勢? “在地球表面,宇宙線經過大氣層時被屏蔽了,這阻礙了觀測。所以我們需要‘上天’或者‘入地’,以減少屏蔽干擾。”暗物質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伍健介紹,和此前的探索手段相比,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能探測的粒子的最大能量大約是阿爾法磁譜儀2號的10倍;同時,能量分辨率更高,比NASA費米衛星的準確率提升了10倍,并能觀測阿爾法磁譜儀2號所無法觀測的光子;此外,還提高了電子與質子相互區別的能力,將對兩者的誤判下降到幾十萬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探測手段中,熱氣球雖然造價低,但運行不太穩定;阿爾法磁譜儀2號雖然能夠長時間觀測,但耗資高,造價大約是20億美元。我們這顆衛星的造價約為7億元,相比之下耗資少,重量輕,被寄予厚望。 常進介紹,衛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探測宇宙中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以及電荷大小來間接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該衛星的有效載荷屬于大型空間高能設備,由塑閃陣列探測器、硅陣列探測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測器四層科學探測器組成,包含近8萬路電子學信號通道,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空間探測器。 “它在發射升空后,將圍繞地球旋轉,四層科學探測器將面朝太空,全面接收來自宇宙的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這相當于在宇宙中放置了一臺除去大氣層面紗的‘超高清望遠鏡’,所有收集到的科學數據將完整保存,并實時傳回地面。目前,衛星在通過驗收,并且在歐洲等地反復實驗后,已整體交付給衛星發射系統。”常進說。 暗物質距離人類生活如此遙遠,科學家為什么愿意花這么多時間、精力和成本去尋找? “這一方面源自人類對于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科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雖然有時在短期內無法顯現,但卻往往能帶來一些效果顯著的‘副產品’,給科技和生活帶來變革。”伍健說。例如在這顆衛星的研制過程中,曾需要一種BGO晶體,但此前世界范圍內最長的該類晶體只有30厘米,科學家們為此更新了技術,實現晶體60厘米的突破,并將其應用在工業和國防領域。 發射升空后,除了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這顆衛星還將致力于研究宇宙線起源和伽馬射線等,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發展。 |
相關閱讀:
- [ 09-29]中國將在2015年底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 [ 09-28]印度發射“迷你版哈伯太空望遠鏡”及多顆美國衛星
- [ 09-21]中國首顆學生自主設計研發衛星發射背后的故事
- [ 09-21]多顆高校自主設計研制的微小衛星搭載遨游天宮
- [ 09-20]中國首顆由學生自主設計研制“納衛星”發射成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