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讀懂習近平的家國情懷
2015-10-06 10:38:49?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孫靖 |
分享到:
|
勤政親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是習近平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在貴州遵義考察時強調,“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在浙江舟山定海區考察時,他指出,“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從太行山區的阜平駱駝灣村,到海拔2400多米的甘肅布楞溝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聚居的菖蒲塘村。回顧歷次調研考察,習近平心里總是時刻惦念著鄉親們。不管山大溝深,不畏道路坎坷,他總要走到群眾身邊去,拉著鄉親們的手,嘮一嘮家長里短,聽一聽百姓意見,看一看鄉村的發展變化。 上世紀60年代末,年僅十幾歲的習近平,從北京到中國陜西省延安市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住土窯、睡土炕,種地、拉煤、打壩、挑糞……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在正定工作時,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寧德,他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 他的勤政親民正是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因為工作,他不得不犧牲許多和家人相聚的時間,安排出訪,也不刻意避開傳統節日。 今年2月,有媒體披露出一封習近平2001年10月15日寫給習仲勛88周歲生日的賀信。當時作為一省之長的習近平,因公務繁忙,難以親自為父親祝壽,只能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拜壽信。整封信親切樸實、言簡意賅,卻飽含家國深情、意蘊深邃。 習近平在信中寫到,“爸爸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熱愛中國人民,熱愛革命戰友,熱愛家鄉父老,熱愛您的父母、妻子、兒女。您自己博大的愛,影響著周圍的人們。您像一頭老黃牛,為中國人民默默地耕耘著。這也激勵著我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去。” 實干興國:“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奔波的腳步從未停歇。出訪15次,到訪30多個國家,同100多位來華訪問的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會談,國內考察20多次,足跡遍布20多個省市區。 他鐵腕反腐,猛藥去疴,嚴格執紀,鐵面問責,扎緊制度的籠子,營造政清人和的良好風氣。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名副省部級以上官員被查處。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2012年11月,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用平實的話語指出,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稱,“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 在闡述“中國夢”時,習近平這樣說到,“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習近平的家國情懷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行動中不斷書寫著。 |
相關閱讀:
- [ 10-06]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里?
- [ 10-05]感受熱議習近平訪美,品咂中美關系之深意
- [ 10-05]美國僑界盛贊習近平主席美國行
- [ 10-05]習近平訪美系列活動成果評述:中美邁向新型大國關系時代
- [ 10-05]國內 習近平訪美:互利共贏合作惠及中美和世界 | 劉云山將出訪朝鮮
- [ 10-04]秦川:習近平訪美,被忽視的成果同樣精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