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四個全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民族化有機融合
2015-10-06 13:22:04?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責任編輯:陳瑋 孫靖 |
分享到:
|
“四個全面”的基本內涵也同樣展現了民族化的要素,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民族化的有機融合。首先,小康社會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中特有的語素,是中國人熟知的概念,也是在特定階段和特定水平上的現代化。“小康”的目標不僅包含了符合中國人意愿的生活生存訴求,也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情和社情。相比較而言,小康社會的說法也比現代化的說法更直觀、更易于讓中國人來把握、理解和接受,也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其次,中國社會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始終沒有停止變革,正是不斷的改革才孕育了創新的胚胎,促使中國始終向上向好的方向前進。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是保證中國社會健康發展的常態,也是中華民族在當今時代的不二選擇。全面深化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同樣體現了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民族化訴求。復次,中國傳統社會中人治色彩濃厚,而要成為現代化國家,就必須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全面轉變,這是不可移易的目標和方向。但是,要實現依法治國,中國的法治就要走出一條中國的道路,概括而言,這條道路就是中國化的或者說民族化的法治之路。毫無疑問,由于國情、社會和傳統的迥異,中國的全面依法治國顯然不能搬用西方的法條來治國,既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更不能移植西方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體系。藉此,全面依法治國從本質上就是要探尋一條民族化的法治道路。最后,全面從嚴治黨同樣貫穿一種民族化的建黨要求,指向一種民族化的治黨之路。盡管中國和西方國家都有政黨,而且中國共產黨在現代性的訴求上不亞于西方國家的政黨。不過,由于中國共產黨與西方國家的政黨有不同的國情、政情和黨情,有不同的成長史和發展史,特別是在階級屬性上有著本質差異,因而政黨所從之嚴、所行之治盡管都走向現代化,但斷然不可能趨同,也不能背離民族化的內在規定性。 總之,“四個全面”的思想與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民族化的現代化提供了目標、方向、路徑和保障,為中國社會和中國共產黨增進其現代性提出了要求,也為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化和民族化內設了規范。可以認為,在“四個全面”中,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民族化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現代化的目標中有民族化的規定,民族化的范式中包含著現代化的價值。不難想象,按照“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指引前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將會循著民族化的標準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將會取得新的勝利,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化和民族化也必將登上新的臺階。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 宇文利) |
相關閱讀:
- [ 10-06]三句話讀懂習近平的家國情懷
- [ 10-06]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里?
- [ 10-05]感受熱議習近平訪美,品咂中美關系之深意
- [ 10-05]美國僑界盛贊習近平主席美國行
- [ 10-05]習近平訪美系列活動成果評述:中美邁向新型大國關系時代
- [ 10-05]國內 習近平訪美:互利共贏合作惠及中美和世界 | 劉云山將出訪朝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