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豐碑 2012年4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迎來20周年院慶,受學院委托,我主持編寫《北京大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一書時,經過對歷史梳理和現實考察發現: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大學已有近百年歷史,在北大近百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史上有三座里程碑,他們是李大釗、馮定和黃枬森。 李大釗遺墨 李大釗(1889.10——1927.4)1917年11月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底,他在北大秘密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3月,他指導鄧中夏等人成立中國最早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秋,李大釗先后在北大史學、經濟、政治各系講授唯物史觀研究、社會主義史、社會主義和社會運動等課程,前后達七年。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作為課程進入中國大學課堂,在世界上,李大釗是僅晚于意大利拉布里奧拉把馬克思主義引入高校課堂的又一代表人物。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驅,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他在北大點燃馬克思主義火炬,馬克思主義由此傳遍中國大地并成燎原之勢。直至今日,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大學、在中國薪火相傳并成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他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第一座里程碑。 李大釗(1889.10——1927.4) 馮定(1902.9——1983.10)1925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馬克思主義。抗戰期間在新四軍工作,解放后任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1955年馮定成為首批中國科學院233名學部委員之一,1957年由毛澤東提名調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后任系主任、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馮定的貢獻在于:首先是他的《平凡的真理》,這是繼艾思奇《大眾哲學》(1935年出版)之后,又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杰作。此書1948年在大連出第一版,1950年6月上海三聯書店出第二版,到1980年共重印十一次,發行近50萬冊,是中國五六十年代最流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讀本,直至今天仍然放射真理光芒。其次,馮定對個體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作了深入研究。1937年他出版《青年應當怎樣修養》,1956年出版《共產主義人生觀》,1964年出版《人生漫談》。在三十年時間里,馮定一次次研究和闡述個體生命意義和價值并取得突出成果,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馬克思主義存在一個人學空場,實際上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對個體生命意義和價值沒有形成自己理論,馮定的這一工作,從理論和實踐上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指責作出一定程度的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個問題仍是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面臨挑戰的重大問題,必須深入研究并取得具有說服力成果。對此馮定開辟了一條道路,樹立了榜樣。第三是馮定為北大哲學系制定了“一體兩翼”辦系方針(馬克思主義哲學為體,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為兩翼)這一方針為哲學系健康發展奠定堅實思想基礎,改革開放后,黃枬森任系主任,這一思想得到發揚光大。第四是作為校領導,馮定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北大走向學術化、正規化和普及化。作為中國學者,馮定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由于文革沖擊,馮定在北大未能展其才,但是這動搖不了他成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第二座里程碑。 馮定(1902.9——1983.10) 黃枬森(1921.11——2013.1)1942年在昆明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一年后轉入哲學系,抗戰期間投筆從戎,參加中國遠征軍,赴印度受訓,抗戰結束復學,1948年大學畢業前夕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讀研究生,研究康德哲學。1949年任北大政治理論課教師,1950年任哲學系助教,開始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直至生命結束,時間長達六十余年。在六十余年的教學科研中,黃枬森取得杰出成績。首先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和教學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他主編的《<哲學筆記>注釋》具有國際水平,獲得前蘇聯同行高度評價,一代代中國學人通過他的書而讀懂列寧這部深奧著作。其次是,他在中國領導并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他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奠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基礎,尤其是八卷本,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第三是,他開創并推動人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他主編《人學理論與歷史》受到國內學者重視。第四是他始終堅持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他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四卷本)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推向新的高度。第五是,他對文化和社會問題研究取得突出成績。第六是,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立和發展奠定基礎。他培養出新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大批人才。黃枬森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第三座里程碑。 黃枬森(1921.11——2013.1) 李大釗、馮定和黃枬森,他們成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百年史上三座豐碑。第一,他們有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深得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解放學說精髓;第二,他們都有獨立思考、不畏權勢、追求真理的獨立人格;第三,他們具有求實創新的精神和能力,以自己的創新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第四,他們以自己學術創新成果培育青年,使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大學、在中國薪火相傳。他們做到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對于他們的偉績,不是用筆寫在紙上,用鍵盤敲到電腦里,而要用錘子和鏨子銘刻在巖石上,因為他們事業不朽! |
相關閱讀:
- [ 09-29]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一刻也不能弱化
- [ 09-23]馬克思主義依然是當今時代的思想旗幟
- [ 09-23]北大教授韓毓海:閩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搖籃
- [ 08-27]寧夏:四所高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已初見成效
- [ 07-17]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