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再上臺階(輝煌“十二五”) 黨的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持續發揮作用,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十一連快”……“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四場報告10月10日在京舉行,本報記者采訪了報告人、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基礎上,“菜籃子”產品也豐產豐收,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問:“米袋子”“菜籃子”生產和供應達到了怎樣的規模? 答:對于一個13多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十二五”以來,我們始終把千方百計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農產品供給水平顯著提升。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連續登上兩個千億斤新臺階。2011年以來糧食總產連續跨越11000億斤和12000億斤兩個關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過的。2014年達到12142億斤,今年預計超過12000億斤,將連續5年超過11000億斤,連續3年超過12000億斤,表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由“十一五”期間的10000億斤跨上并站穩11000億斤的新臺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已連續11年增產,既增強了我們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糧食人均占有量達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產出世界25%的糧食,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并且實現由糧食援助接受國向糧食援助捐贈國的轉變,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世人稱嘆的重大貢獻。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基礎上,“菜籃子”產品也豐產豐收、供應充足、價格穩定。2014年,我國產出616萬噸棉花、3517萬噸油料、1332萬噸食糖、7.6億噸蔬菜、1.5億噸水果、8707萬噸肉類、2894萬噸禽蛋、3725萬噸牛奶和6450萬噸水產品,肉類、禽蛋、蔬菜和水產品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肉類130斤、蔬菜1100斤、禽蛋40斤、水產品94斤,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問: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消費水平也高了,農民收入和消費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答: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習近平總書記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二五”期間,我們始終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推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10.1%,目前增幅已連續5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連續11年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5年縮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萬元大關,增速將繼續保持兩個高于的態勢。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長近3000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明顯降低,文教娛樂、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農民住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消費層次明顯升級,億萬農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農村扶貧事業加快發展。全國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億人減少到2014年的7000多萬人,5000多萬人摘掉了“窮帽子”,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中國反貧困成就已成為世界的典范。 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新農村建設邁開了大步 問: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請您談一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怎么樣? 答:“十二五”以來,我們按照“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以農業現代化為主攻方向,把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和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作為著力點,綜合施策、持續發力,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5個數字上。一是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這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農田可以實現旱澇保收,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和現代種養基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其中,集中力量建設4億畝以上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基本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連、路相通。到2014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86億畝。二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一大批高產高效示范區的創建,促進了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實現了由單一技術突破向多技術、多因素集成創新推廣的轉變。電子商務蓬勃發展。2014年涉農電商企業已經達到3.1萬家,在線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三是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穩定在96%以上,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已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超級稻、大恒肉雞、中國對蝦“黃海系列”等一批優質農作物和畜禽水產新品種加快轉化運用。四是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1%,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入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插秧割麥腰累彎”正在成為歷史。2014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8億千瓦,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75%。五是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我國已經從賣原字號農產品進入到了賣制成品的新階段。201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超過23萬億元,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到2.2∶1。 問:現在的農村環境越來越好、服務越來越多,“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哪些重大進展? 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十二五”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農村環境越來越整潔,以垃圾、污水治理為重點,清理了亂堆亂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溝,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實現了垃圾統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農村飲水更安全了,用電更方便了,道路更暢通了,房子更整齊了,解決了2.98億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改造農村危房近1300萬戶,并同步改善了供熱、排水、排污、小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全國出現了一批路暢燈明、水清塘凈、村容整潔的新農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蓬勃發展,2014年全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比2010年增長近1.5倍,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處、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農村社會管理扎實推進,農村文明向上的社會氛圍正在加快形成。 |
相關閱讀:
- [ 06-25]中國代表敦促美歐在人權問題上反躬自省
- [ 06-13]中國代表嚴辭駁斥菲律賓就南海問題對中國的無端指責
- [ 04-28]中國代表:應推進6種聯合國官方語言平等使用
- [ 03-27]中國代表呼吁消除武裝沖突根源以保護兒童
- [ 03-07]“四個全面” 引領追夢中國(代表委員議國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