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2015-10-11 17:36:36??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唐麗萍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汲取中華文化,注重文化維度 汲取中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主體性是民族復興的根基。中國人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時代進步而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獨特標識,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來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厚滋養。 實現轉化發展。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傳統文化,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特別具有方法論意義,當年毛澤東提出了“雙百”方針,“雙創”則是我們今天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建設當代中國文化的基本方針,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找準“結合點”。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發展邏輯和未來走向,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深度結合,特別需要深入研究和高度關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具有關鍵性和基礎性,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融合、磨合、整合,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成為現實。儒家講的“行”“躬行”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學說之間,傳統文化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改造世界之間,中國哲學講的相輔相成、相反相成與馬克思的辯證法之間,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之間,都有某種契合和相通之處。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并為人們選擇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礎。這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需要民族性的形式,也需要民族性的內容,需要內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鏈接。 注重“文化維度”。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關鍵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紀”課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實踐維度。一是文化維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和中國實踐相結合,而且要和中國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容要在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文化傳統兩個維度上展開,并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意義和文化意蘊。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場合講文化與文明的問題,強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基因和精神命脈,強調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課題,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課題。從以上兩個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已基本成功,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舉世矚目。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還在路上,還有很多難點有待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否最終成功,最根本的還是取決于它和中國文化的結合與交融,需要我們共同的持續不斷的努力,這是我們理論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站在時代前沿,體現時代維度 站在時代前沿。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面臨許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與挑戰。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時代前沿,順應時代潮流,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特征,體現時代要求,回答時代課題,應對時代挑戰。 具有國際視野。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有一種開放的眼光,要有一種世界的格局,要有一個國際的視野,切不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要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深入發展的新問題新特點。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要重視國際交流,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國際化,在國際論壇更多地發出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聲音,在國際的交流和對話中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闡釋好“中國特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力探索中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理論指導,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注意把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把經濟硬實力轉化為文化軟實力,把中國道路的影響力轉化為中國理論的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打造中國話語體系。話語體系的問題,說到底是文化主體性和理論原創性的問題。決不能自說自話,更不能走自己的路說別人的話。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以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為具體體現和重要支撐。這就對理論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當說是很有難度的。要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理論創造。要具有世界的眼光,開放的意識,寬容的精神,平和的心態,維護學術自由,提倡學術爭鳴,在探索與爭鳴中,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要明確理論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刻苦鉆研與積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尊重學術規律,注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扎扎實實做學問。而切不可急功近利,搞學術“大躍進”,那樣只會適得其反。現在的課題、項目很多,論文、著作更是不計其數,但是低水平重復的現象相當嚴重。增強學術含量,提升學術品位,克服低水平重復,是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容忽視和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對此,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 (郭建寧)(作者系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10-10]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 [ 10-10]“馬克思主義把人類共同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 [ 10-10]“馬克思主義把人類共同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 [ 10-08]北大馬克思主義教育散記
- [ 09-29]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一刻也不能弱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