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善學的習近平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營養,燦爛不息的中華文明給予他卓越的外交才華。難題,他總有智慧破解;分歧,他總有辦法管控;阻礙,他總有力量沖破。中華民族的特殊品格塑造了他獨一無二的外交觀和擔當開拓的優秀品格,他的中國方案倍受稱贊,他的中國智慧倍受推崇。 圖為:2015年9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西雅圖出席美國僑界歡迎招待會。 一、講仁愛 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也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儒家仁愛思想核心有二,一為孝悌。《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強調以孝親敬長為人之本始。二為博愛。《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用恩應循先親、次民、后物的次序。將“親親”推至“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將“仁民”推至“愛物”,即愛萬物,愛草木鳥獸,愛瓦石山水。宋朝理學家王守仁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習近平的外交觀飽含仁愛智慧,充滿仁愛情懷。對待周邊國家,他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始終堅持“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習近平指出:“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他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他站在世界之巔,強調“中國夢”與“各國夢”相通,把中國人民的追求與世界人民的期盼連接在一起;他主張從“各國夢”走向“世界夢”的大同之路,他倡導世界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強調:“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秉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一個強勁增長的世界經濟來源于各國共同增長。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兼顧別國發展。相互幫助不同國家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讓每個國家發展都能同其他國家增長形成聯動效應,相互帶來正面而非負面的外溢效應。” 儒家以“入則孝、出則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禮儀規范,為中國人構建了一個以家庭為中心向朋友、社會、國家、天下衍射的同心圓,每個人從家庭孝悌做起,通過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關愛妻子,培育仁愛之心,陶冶寬廣胸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原則,將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的忠恕之心擴展到鄰居、朋友,乃至國家和天下。沿著這一道德提升路徑,儒家將修身、齊家拓展到了治國、平天下,將仁愛、友善從家庭延伸至他人、社會和國家。儒家的仁愛思想,不僅使其學說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將家國一體的意識深深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不僅賦予了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而且培育了中華兒女牢固的愛國情結,始終把中華兒女堅強團結在一起。 獨立自主是貫穿于習近平外交觀中的最鮮明的主線。獨立自主是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也是新型大國和平外交的基石。習近平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