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5年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領導人會議的各國領導人來到萬隆,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 二、尚和合 “和合”思想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核和因子,“和合”之境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學的“和合”思想主要體現為“四觀”。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儒學視宇宙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對象,即使達不到“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與天地同流”,也應認識到“與天地和其德”、“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二是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協和萬邦”語出《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王邦,黎民于變時雍。”強調“協和萬邦”是為了“和合萬國”,是為了“保合大和”,實現“萬國咸寧”和“天下和平”。三是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儒學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強調社會是由性格、文化、種族、出身等不同的社會人組成的,要承認這種不同,允許別人與自己不同,并能夠合作共事,共同生活,社會和諧。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孟子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強調要通過“和”與“善”的精神養分培養溫和善良、彬彬有禮、內外兼修之人。儒家“和合”思想,成就了中華民族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和合”民族特性。 習近平對中華“和合”文明有精深獨到的見解,他說:“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這種偉大的和諧思想。”他還說:“在5000多年的文化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者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在炎黃子孫的血脈里,都有著“和合”文化的深厚積淀,習近平在外交場合幾乎每一次都要宣示中國和平外交政策永遠不變。在9月訪美的首次演講中習近平指出:“歷史給我們一個重要啟迪就是,和平發展是人間正道,一切通過武力侵略謀取強權和霸權的企圖都是逆歷史潮流的,都是要失敗的。中國人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真理。中國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我愿在此重申,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每次談到和平,他都十分動情,他說:“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習近平在訪問東盟國家前回答記者時說:“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兼愛非攻、親仁善鄰、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是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習近平以“中國‘和’文化”,有力消除“中國威脅論”,因為它表明“中國人從骨子底里沒有侵略別國的文化基因”,“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 崇尚“和而不同”的民族品格也在習近平的外交觀中有充分體現。習近平指出:“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習近平強調:“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和合”思想還體現在習近平的世界生態觀上。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他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方面,中國責無旁貸,將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我們敦促發達國家承擔歷史性責任,兌現減排承諾,并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