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減貧發展高層論壇:善為國者
2015-10-17 10:29:38? ?來源:學習經典 責任編輯:林雯晶 劉寶琴 |
分享到:
|
習近平在減貧發展高層論壇 善為國者, 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 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2015年10月l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減貧發展高層論壇發表演講,在講話中,習大大語重心長地說: 25年前,我在中國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我記住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至今,這句話依然在我心中。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這句古語出自漢代劉向編著的《說苑》。 善于治國的人,對待民眾,就像父母垂愛親生孩子、兄長愛護手足兄弟一樣,聽到他們遭受饑寒,會為之哀痛,見到他們承受勞苦,會為之傷悲。 這句引言的斷句,也可以寫作:“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父母之愛子”,這種情感叫做“慈”;相反,子女愛父母,就叫做“孝”; “兄之愛弟”,所謂兄友弟恭,這種情感叫做“友”;相反,弟愛兄,就叫做“悌”。 中國倫理的教化,正是要人們在家庭之內首先懂得“孝悌”之情,而后走出家門之外才能推衍為“忠義”之道。 “孝悌”需要進行禮義教化,因為長者對幼者的慈愛和給予,往往是出自動物天性、順延先天本能;而幼者對長者的敬愛和回報,則需要文化后天的教養、體現人類文明的進化。 那么,長者對幼者的愛,“父母之愛子”的慈,就是“慈愛”,“兄之愛弟”的友,就是“友愛”。慈愛,代表兩輩人之間的關愛和保護,友愛,代表同輩人之間的理解與幫助。 治國者對于民眾的愛護之情,既要有父母對子女般的強力呵護,又要有手足兄弟般的平等善知。 “聞其饑寒為之哀”,哀,是悲痛、是憐憫,《詩經》講“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受盡勞苦、哀其艱辛,可憐天下父母心。 “見其勞苦為之悲”,悲,在佛學概念里,是感同身受著眾生痛苦,并愿為他人拔除其苦。所謂“慈悲”,就是一種因愛而憐憫的博大情懷。 無論是慈、是友、是哀、是悲,都是愛,是如同父母對子女的愛憐、是如同兄弟對手足的愛護。而“故善為國者遇民”,就是國君對子民的愛育,就是今天治國理政者對人民百姓的愛恤。 這種治國理政之愛,就是儒家文化強調的“仁愛”——仁政,愛民。 習大大引用的這段話,是周武王向姜太公問政,姜太公給出的答案,他的治國思想是“治國之道,愛民而已”;而儒家經典《孟子》里,梁惠王向孟子問政,問詢魏國的存亡之道,孟子給出的答案,他的強國思想是“仁者無敵”! 孟子奉勸梁惠王要“施仁政于民”,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只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亦可使天下歸心,因為“夫誰與王敵”! 仁政的國家,民心團結,無敵于遠近; 仁者的治下,國富民強,無敵于世界。 這就像《禮記》中反映儒家的施政思想說“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天下一家,天下為公; 這也像孟子告訴梁惠王的另一句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愛親人之心,推愛天下人親; 這更像孔子記錄于《論語》中的一句話說“泛愛眾而親仁”,廣施愛心,親善仁者,博愛眾人,親近仁人; 這還像習大大在此次講話中引用的孟子另一句話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仁心仁義,仁政愛民。 中國在這種仁愛理念下,升華出一種為政理想是“達則兼濟天下”。“達”就是富民強民,“濟”就是減貧濟貧,攜手共進,天下大同。深具仁愛之心,秉持仁政之道,實現富民之力,共圖強國之情。 (文 |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
相關閱讀:
- [ 10-17]中英聲明含150項內容 習近平訪英七大看點
- [ 10-17]白金漢宮公布習近平訪英行程表
- [ 10-17]未來5年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習近平主席講話傳遞中國減貧新信號
- [ 10-16]習近平訪英前瞻:有哪些看點值得期待?
- [ 10-16]習近平:凝聚共識同舟共濟 不斷深化減貧合作
- [ 10-16]習近平認為這樣的錯誤和失敗不追究
- [ 10-16]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全文)
- [ 10-16]2015《英國藍皮書》:習近平訪英將成兩國關系新里程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