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客戶端報道,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聯合國將今年的主題確定為“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一起消除貧窮和歧視”。 貧困是“無聲的危機”,不僅嚴重阻礙了貧窮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是當前地區沖突、恐怖主義蔓延和環境惡化等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為引起國際社會對貧困問題的重視,動員各國采取具體行動,1992年12月22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每年的10月17日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 1995年3月,聯合國將1996年定為“國際消除貧困年”。同年12月,聯大又將1997年至2006年定為第一個“國際消除貧困十年”。2000年9月,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把到2015年將世界極端貧困人口和饑餓人口減半,作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之一。2008年12月,聯大再次確定2008年至2017年為第二個“國際消除貧困十年”。 那么當前全球貧困狀況是什么樣?國際社會都采取了哪些減貧措施?新華國際客戶端對這些問題作一盤點。 國際貧困線標準 1990年,世界銀行選取當時一組最窮的國家貧困線,采用購買力平價換算成美元,通過計算出平均值將貧困線設定在每人日均1美元左右。 2005年,世行進行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國際可比性價格數據收集。此后,世行根據新的購買力平價數據和當時15個最窮國的國家貧困線的平均值在2008年將國際貧困線上調到每人日均1.25美元。 2015年10月4日,世行宣布為反映近十年來全球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世行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將國際貧困線標準從此前的一人一天1.25美元上調到1.9美元。 全球貧困狀況 2015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的8.36億,其中大多數進展是在2000年后取得的。盡管全球總體上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的減貧目標,但從區域來看,減貧進展并不平衡。 現在全球超過40%的極端貧困人口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該地區極端貧困人口占本地區人口比例僅由1990年的57%下降到2015年的41%,并沒有實現極端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目標。且由于這一地區人口總量的增長快于減貧、經濟增長乏力、自然災害頻發等原因,極端貧困人口數量由1990年的2.91億,增加到2015年的約3.66億。 南亞也是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該地區極端貧困人口占全球貧困人口的34%。南亞極端貧困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52%,下降到2015年的17%;極端貧困人口數量相應地由6.20億,減少到2.86億。 |
相關閱讀:
- [ 10-17]外媒稱中國將用10年消除絕對貧困 或引入公益活動
- [ 10-17]貧困、苦難與希望
- [ 10-17]未來5年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習近平主席講話傳遞中國減貧新信號
- [ 10-16]“十二五”我國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394萬人
- [ 10-16]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億
- [ 10-11]諾獎得主尤努斯:“窮人的銀行家”為貧困與就業獻策
- [ 10-06]世行預計2015年全球貧困人口降至7億 首跌破10%
- [ 10-02]聯合國難民署: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家庭70%生活在貧困線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