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催生強大動力
2015-10-28 07:33: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奏響時代強音 實現發展夢想 ——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催生強大動力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趙曉輝、楊維漢、李延霞)改革激發活力,改革催生動力。 站在“十二五”即將收官、“十三五”即將開啟的歷史節點,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變化,中國將沿著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蹄急而步穩地堅定前行。 “十二五”:改革“催化”強大發展動力 48歲的王守森是安徽省肥東縣合浦村村民,從1988年就開始在外打工的他,如今回鄉承包了4000多畝的土地,成為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收入比以前翻了五六倍。 流轉給王守森土地的1000多戶農民,不僅獲得了更高的租金收入,還有了空閑時間外出打工,收入節節攀高。 給王守森和鄉親們帶來變化的是一項重大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這項旨在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民增收的改革推動下,廣大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而這,僅僅是“十二五”以來我國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的一個縮影。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世界經濟處在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復蘇有待時日;中國經濟告別30多年來的超高速增長,“三期疊加”的陣痛持續加深,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突出矛盾,保持戰略定力,緊緊抓住經濟體制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步伐。 經濟換擋減速,改革快馬加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財稅、金融、價格、投資、國企、科技等一批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密集推出: ——財稅體制改革率先攻堅,助力現代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松綁提速; ——價格改革平穩推進,成品油、天然氣、鐵路運輸等領域價格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 ——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完成,積極發展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更好疏通經濟血脈; 改革的“催化劑”,為站在歷史關口的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成功實現換擋調速、平穩前行,令世界矚目。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文說,中國心甘情愿地采取全面的深度改革措施,來構建一個增長稍緩但質優的繁榮社會。中國在新常態時代成功轉變增長模式將令自身和全世界受益。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牽系國運。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棋局下,黨中央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待的問題入手,不斷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不斷擴大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一項項重大改革舉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還體現在政府的“自我革命”。本屆政府成立至今,已取消和下放8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從推進地方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到實施“三證合一”登記制度……一系列事關簡政放權的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 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各項行之有效的改革和聲勢浩大的轉變中,中國實現了經濟增長速度領先全球、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人民福祉大幅增加、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改革催生的不竭動力讓中國在“十二五”時期交出了不俗答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這艘巨輪將承載著億萬人民的小康夢想破浪前行。 新的歷史時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將從低速調整進入到溫和增長期;新興市場國家中可能會有一批經濟體先后進入到中上等或者高收入國家;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將會帶來很多機遇,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核心的產業技術革命將會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變化中有機遇,更有挑戰。 環顧國際,今后一個時期,世界政治經濟環境仍然比較復雜。世界經濟在調整分化,主要經濟體需求萎縮,深度融入世界市場的中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 “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實施工業4.0和再工業化戰略,吸引高端制造不斷回流,將會繼續對中國形成高壓效應;另一方面,一批中低收入國家利用勞動力、土地、環境資源和匯率,大力發展制造業,以比較優勢吸引中低端制造業向這些國家轉移,由此進一步強化對中國的供給替代效應。”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說。 審視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市場需求總體依然不振,工業領域價格和企業效益低迷,新舊增長動力接替尚需時日,結構調整陣痛仍會持續。 經濟結構改革的作用正在顯現,但仍需向深層次推動。 未來幾年,產能過剩矛盾依然存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還要打一場攻堅仗。“在出口困難的情況下,如果消費沒有大幅度增長,產能過剩矛盾可能還會持續。”馬曉河說。 新矛盾新問題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發展壓力加大。 未來幾年,可以預期的是,勞動成本繼續上升,年輕和廉價的勞動力不斷減少。人口紅利的不斷減弱,勢必引起社會養老成本的增加。 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東方學教研室主任阿列克謝·馬斯洛夫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每個工作的中國人需要養活更多的退休人員。中國將不得不拿出更多資金養活老年人,這是阻礙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求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也是全國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時期。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對發展有著更高的訴求。 著眼未來,我們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中國經濟不僅要努力保持中高速增長,更要實現更加高效高質的增長,推動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促進創新發展,讓發展潛力充分釋放,挖掘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能。 著眼未來,我們要實現更全面的發展。 在實現經濟“雙中高”的同時,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著眼未來,我們要實現更公平的發展。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在消除貧困、保障民生的同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人享有發展機遇、享有發展成果。 “改革進入深水區,制度約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唯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才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主要的‘動力源’。”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清杰說。 |
相關閱讀:
- [ 10-27]【光明理論 “十三五”前瞻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
- [ 10-27]澳門輿論關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吹響進軍全面小康號角
- [ 10-27]描繪好十三五美景,凝心聚力決戰全面小康
- [ 10-26]“十三五”規劃出爐在即 將以改革為導向 沖刺全面小康
- [ 10-26]十八屆五中全會今開幕 經濟指標調整等或成重點 新華社社評: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定性五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