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新華視點”記者)11月1日起,根據國家郵政局的要求各地實行快遞實名制。不過,“新華視點”記者近日在多地調查發現,一方面,快遞員不核對客戶信息的情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快遞企業登記、收集客戶信息,引發公眾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擔憂。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林虎日前接受記者采訪表示,一方面,快遞實名制重在“核實”而非“登記”,一些快遞企業落實實名制規定的方式不正確;另一方面,有關監管措施有待進一步強化。 有快遞員稱不知實名制,客戶身份證號被寫快遞單上 根據國家郵政局下發的《集中開展寄遞渠道清理整頓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自11月1日起,除信件和已有安全保障機制的協議客戶快遞、通過自助郵局(智能快件箱)等交寄的郵件、快件外,一律要求通過對寄件人電話號碼及相關身份信息比對核實后方可收寄。 記者近日在北京、河南、吉林等地采訪,多家公司的快遞員表示仍未接到如何執行實名制的通知。在北京市一高校門外的快遞點,順豐、申通和韻達三家公司的快遞業務員均表示,“沒有收到實名制的通知,不知道實行了這項規定。” 吉林長春一位快遞員告訴記者,公司倒是說了要實行實名制,但一般情況下,對于熟人的查驗“基本靠臉”,查身份證既麻煩也容易讓客戶不高興,只要看起來寄送物品沒有明顯的安全隱患,基本不會再過多追問。 記者近日在鄭州市用韻達快遞和圓通快遞寄送郵件,快遞員都未要求記者出示任何有效證件,也并未詢問或登記證件號碼,記者遂利用化名寄出了快遞。甚至,當記者詢問快遞員是否要檢驗身份證或登記身份信息時,還遭到了快遞員的白眼。 鄭州市天天快遞公司快遞員周文強(化名)說,實名制的規定給快遞員帶來了很多麻煩,如果身份證、電話、地址一個個核實下來,加上客戶填表的時間,一個快遞要比平時多3-5分鐘,攬件數量肯定受影響。 中通快遞河南鄭州金水區一位快遞員告訴記者,對于身份證信息,只能是目測比對,或者為了保險把身份證號登記下來。對于要求的核實電話號碼,很多快遞員表示,只要快遞單上寫清楚收件人的電話就行,至于寄件人的電話,基本不會去管。 不過,也有些企業嚴格執行身份核實。在長春市同志街一家郵局,記者寄送快遞包裹時,被告知必須出示身份證,并要將身份證號碼錄入系統中。工作人員表示,這是新規定要求的,信息系統已經做了改造,不登記身份證號其他項目都操作不了。 浙江杭州的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在寄送EMS快遞時被快遞員要求把身份證號寫在快遞單上,否則不給郵寄。雖然徐女士質疑這樣做是否會泄露個人信息,但快遞員表示這是規定,必須執行。 涉用戶隱私信息填寫在快遞運單上被指不合理 記者發現,對實名制不知情、不執行或要求登記身份信息等情況目前十分普遍。公眾質疑,登記身份信息存在信息泄露的安全隱患。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林虎表示,方案要求企業比對核實客戶信息,而非登記。專項活動期間,并未要求將消費者身份信息記錄在快遞面單上,或者以其他方式記錄消費者身份信息,也不需要登記保存用戶的身份信息,不存在查驗居民身份證問題,只是進行一下比對核實。 “除必要的交寄信息,如交寄人姓名、電話等,郵政管理部門并不要求寄遞企業將涉及用戶隱私的信息填寫在快遞運單上。如果有快遞企業將身份證號碼寫在運單上,容易造成快遞包裹在流轉過程中的信息泄露,這是不合理的。”林虎說,而且,目前的實名制只是在收寄環節,針對寄件人的實名收寄,還不包括投遞環節對收件人實行實名投遞。 針對很多人質疑快遞員到底有沒有權利查驗身份證件的問題,林虎表示,方案要求快遞攬收人員在收寄時對寄件人的身份信息核實,不僅限于二代身份證,護照、軍官證、駕駛證等國家法律、法規明確的有效身份證件,均可在交寄物品出示使用。快遞員只是核實寄件人的身份信息、電話號碼等,并非是查驗。 北京盈科(長春)律師事務所律師麻壯告訴記者,實際上,快遞寄送行為是在寄遞企業和交寄用戶之間的合同交易行為,從民事法律的角度來說,寄遞雙方通過快件的交付及費用等行為形成了寄遞服務合同,按照合同法有關規定,合同的當事雙方均應對共同合同承擔相應的義務。根據11月1日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用戶不得出示偽造的身份證明,如果有用假證蒙混過關的情況,屬于用戶的法律責任。 |
相關閱讀:
- [ 11-11]“雙十一”電商大戰開打 快遞實名制首迎物流高峰大考
- [ 11-11]“雙十一”快遞實名了嗎? 快遞員不核實身份信息
- [ 11-09]應聘快遞員遭到拒絕 女孩訴就業歧視獲賠兩千元
- [ 11-07]快遞實名制執行首周 無懸念遭遇“落實”難
- [ 11-05]“奇葩名稱”挑戰快遞新規 匿名快遞何以肆意游走?
- [ 11-03]女大學生應聘快遞業遭拒 打贏就業歧視官司
- [ 11-03]“快遞實名制”寄快遞先看身份證?快遞員說沒空
- [ 11-03]快遞實名制遭遇落地難:"櫻桃小丸子"仍能寄快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