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何九天兩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11-19 19:38:57?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責任編輯:林雯晶 李艷 |
分享到:
|
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這是習近平在九天之內第二次公開提到有關“供給”的話題。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領導經濟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是中國經濟的核心領導和決策部門。而APEC上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演講,通常被國際社會視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風向標。習近平選擇一內一外兩個場合談“供給”,足見這件事的重要。 “供給側”意指側重于“供給”,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看來,這也意味著在外需不足、內需潛力和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今后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將從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轉變為供給需求共同發力。 “供給側改革”是對癥下藥之舉 時隔九個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重回公眾視野,“供給側改革”這一新詞也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就在一星期之后,11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再往前翻,早在10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到廣東調研時強調,要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它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給人民網記者舉例說,中國人對手機需求量很大,但美國蘋果手機在中國卻甚是走俏。中國早有生產電飯煲、馬桶等生活用品的能力,但中國人卻不吝重金購買日本品牌。 哪些領域、哪些產業、哪些產品在“供給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正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美國《僑報》稱,中國提出“供給側改革”正是對癥下藥之舉。這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證,更切合可持續發展的要義。 |
相關閱讀:
- [ 11-19]日本央行行長對日經濟復蘇樂觀 稱恐襲影響有限
- [ 11-19]國平:習主席談經濟時全世界都在傾聽
- [ 11-19]習近平:發揮亞太引領作用 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 [ 11-19]中財辦副主任:經濟下行“病根”在供給問題
- [ 11-18]習近平: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
- [ 11-18]亞太經濟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 習近平提四點主張
- [ 11-18]中國經濟轉型是全球經濟復蘇與再平衡的關鍵特約
- [ 11-17]“習近平出席G20峰會”專家談: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