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領導集體反復強調“包容性發展”和“共享”理念,不管是從世界發展大勢看,還是從國內發展趨勢看,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其要旨都在于共建共享。這一理念,不僅符合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和客觀規律,同時也帶有鮮明的價值導向,是一個目的性與規律性相統一、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中國話語”
文/戚義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值得注意的是,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在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之前,加上了“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先決條件。對比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論述,“包容性發展”這一提法第一次寫入五年規劃建議,格外引人注目。
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中國話語”
“包容性發展”,由“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演變而來,最早是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提出的。在一份展望亞洲發展的報告中,亞開行提出要把關注的重點從應對嚴重的貧困挑戰,轉向支持更高和更為包容性的增長。
從2009年開始,“包容性增長”的概念開始在中國領導人的講話中和各類報刊媒體上頻頻出現。2010年9月,中國主辦的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還以“實現包容性增長”為主題,廣泛探討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如何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使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地區和人群。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以及其他中央領導人在國內講話和國外出訪中,多次使用“包容性增長”、“包容性發展”等詞匯。經過中國領導人的創造性轉化,“包容性”一詞,已經成為地地道道的富于中國氣派的“中國話語”。
那么,“包容性發展”理念,為什么會被中國領導人接受并大力倡導呢?
一方面,從國際交往來說,“包容性”理念契合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應對全球性挑戰、加強全球治理的新主張。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趨勢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一國不可能脫離他國而存在,一國的發展也不能建立在其他國家利益受損的基礎之上。
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謀求自身發展,還是應對全球性挑戰,一國在堅持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時,都需要照顧別國關切,尋找自己利益與他國利益的交匯點和結合點,倡導包容性發展。
正因為此,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信峰會、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一系列國際場合,多次倡導各國要堅持“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合作”的理念。其要旨在于,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治理需要各國特別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參與,同時世界經濟發展成果也應該為各國人民共同分享。
另一方面,從國內發展來說,“包容性”理念也契合了經濟新常態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思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一些新問題,比如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依然比較困難,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這些發展中的“短板”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倡導包容性理念,旨在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把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群或一部分民族排除在外,而應該使全體人民不分地域、不分城鄉、不分群體、不分民族,共同前進、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為廣大人民所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指出:“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一個都不能少”等等,其含義即在此。
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提高發展包容性”,與其中強調的“五大理念”中的“共享”理念相一致、共呼應:要提高發展的包容性,就必須樹立和貫徹共享發展理念。
“讓人民群眾
有更多獲得感”是時代要求
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經濟新常態下,要遵循“三大規律”,實現“三大發展”。他指出:“我國發展必須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同時,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句話,為我們深入理解經濟新常態下為什么要堅持“包容性發展”理念,提供了一把“鑰匙”。
人類社會發展是有其客觀發展規律的,但是這一規律并不是自發起作用的,而是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活動來實現。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因此,遵循社會規律、實現包容性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這兩大問題。
首先,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走共同富裕之路。發展經濟本身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我們黨搞革命,搞經濟建設,搞改革,最終目的在于使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反觀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卻長期得不到提高,或者貧富差距拉大趨勢長期得不到扭轉,結果陷入政治動蕩、政權更迭、社會混亂。對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初心。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場不能丟,共同富裕的方向和原則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提出“兩個一百年”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就是為了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更加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辦群眾之所需。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共享發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
其次,要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認清社會發展的主體性力量和根本動力,是堅持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主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上,我們要發揮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首創精神。要通過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促進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機會公平,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積極投身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匯聚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就是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僅源自于對發展成果的“共享”,也源自于對發展進程親身參與、親自盡力的“共建”。因為這種“共建”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尊重,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得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得到充分展現,人生價值得到肯定和實現。這也是我們強調發展依靠人民的另一個重要緣由所在。
可見,實現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其含義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就是要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
包容共享發展三大著力點
那么,如何堅持包容共享發展并貫徹這一理念和要求?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指導思想和戰略部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領會。
其一,運用社會經濟政策托底,確保一個都不掉隊。保基本、托底線,這是包容共享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在社會政策方面,《“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政策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這些政策措施,與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于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大思路,是相一致的。
在經濟政策方面,《“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最低基本工資增長機制;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等等。這些政策措施,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理念,也是根本一致的。
總起來看,托底政策不僅可以保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一個都不掉隊;同時也可以通過織牢社會安全網,提高經濟社會可承受能力,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其二,堅持“兩個同步”,縮小收入差距,讓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要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兩個同步”,即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率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這也是非常具有現實針對性的。
現代化客觀上是一個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的歷史過程,因此容易出現機器排擠勞動、資本所得擠占勞動所得的現象,出現“只見物不見人”的本末倒置傾向。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和老板處于強勢地位,而勞動和工人則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一些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沒有處理好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結果社會矛盾激化、現代化進程受阻,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值得汲取。
實現包容共享發展,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摒棄“唯GDP”的政績觀和思維,兼顧效率和公平,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中提高勞動報酬,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制度安排上,要求我們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讓人民更多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其三,通過促進就業創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不僅要著力于二次分配,而且要著力于初次分配。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創業,是提高經濟包容性和共享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根本之策。《“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建議》還提出,要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發展分享經濟,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分享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新興業態,也是一種靈活就業的新就業形態。“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推手。“雙創”有利于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扁平化”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時它也使得每個人都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社會上升通道。因此,“雙創”不僅是新常態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同時也是收入分配模式的創新和促進社會公正的有效途徑,因而有利于提高經濟共建共享水平,是包容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