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建議解讀:結構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2015-11-23 09:45:57?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結構性改革:改什么 怎么改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雖然取得了一些經濟增長效果,但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遺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表述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也釋放出“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信號——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為何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應該改什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在哪里?《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記者:什么是“結構性改革”?怎樣理解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李佐軍:結構性改革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深化改革本身涉及很多領域,需要明確改革思路,對“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結構性安排,確保改革平穩有序推進。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又并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多個矛盾交織疊加形成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結構性改革。 目前,多數人理解的結構性改革是指后者。簡而言之,結構性改革是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眾所周知,經濟發展常常有周期性波動。過去多年來,我們主要依靠財稅和貨幣政策的調整來拉動“三駕馬車”,實現經濟的穩增長。但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這類結構性問題,不能只按凱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來應對,而要對癥下藥,采取結構性改革對策。 記者:為什么說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結構性矛盾? 李佐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為了保增長或穩增長,我們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針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宏觀調控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政府投資政策。這些政策確實起到了保增長或穩增長的效果。 但是,近年來宏觀調控政策的邊際效應在遞減。雖然連續多次采取了穩增長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達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蕩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轉下行趨勢。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為什么撫平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宏觀調控政策達不到預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沒有完全找對病根,沒有對癥下藥。中國經濟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問題。針對結構性問題,不能用解決周期性波動的宏觀政策去應對,而要采取結構性改革去化解。 記者:目前,結構性改革需要從哪些方面去著手推進? 李佐軍: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問題。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去有針對性地解決。 一是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比重偏低。為此,需要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促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動力;需要通過金融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產能和“三高”行業等。 二是區域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尤其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且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此,需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進農民的市民化進程,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
相關閱讀:
- [ 11-23]臺商來信為福州“十三五”規劃建言
- [ 11-23]聚焦"十三五"改革攻堅:收入分配怎樣才能更公平 人民幣加入SDR進入倒計時
- [ 11-23]我國離岸外包全球份額升至30% 或成十三五政策扶持著力點
- [ 11-23]聚焦“十三五”改革攻堅:收入分配怎樣才能更公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