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經“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后走上了工業復興的強國之路。128年來,“德國制造”發憤圖強,由小變大,塑造了值得信賴的國際形象。2008年歐洲遭遇經濟危機后,德國經濟更是“一枝獨秀”,以安全、可靠、精密、耐用而譽滿全球的德國工業支撐著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并撐起整個歐洲經濟復興的希望。 以制造業為立國之本,以職業教育為智力支持,以國家管控為引導方針,以中小企業為中堅力量,是德國工業多年以來屢經磨難卻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隨著德國近年來工業4.0創新理念的提出和落實,人們有理由期待,德國依然是中國制造的優秀楷模和可靠伙伴。 堅守制造業強國理念,讓世界愛上“德國造” 德國經歷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快速繁榮,經歷過兩次戰敗后的迅速衰落,也經歷過震蕩全球的經濟危機。然而災難過后,德國總能在短時期內再度崛起,并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正是源自其一貫堅守的制造業強國理念。 十九世紀末,剛剛結束四分五裂的德國集中全力發展制造業,起初還主要以武器制造和仿制英國的玩具、鐘表、鐵器、家具為主,德國制造因此被扣上粗制廉價的帽子。隨后,德國嚴格控制產品生產的工藝和環節,貫徹精確主義原則,將“完美至臻”作為產品制造的標準,并誕生了大批延續至今的知名廠商,如武器工廠克虜伯、制藥廠阿司匹林、鐘表廠郎格等,這些品牌在當時紛紛打入英、法等歐洲大國的國內市場,使其他國家生產的同類產品相形見絀,“德國制造”這個曾經代表廉價的恥辱印記成了一副金字招牌。 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其他國家競相發展金融等虛擬經濟時,德國仍將主要精力放在制造業產品質量和技術的提高上。堅持制造業強國的發展戰略,不僅讓德國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更促進了德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使得德國在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成為真正為歐洲輸血的“心臟”。 建立職業教育體系,為工業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德國穩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的熟練勞動力,形成利于工業發展的良性人才培育格局。 一方面,德國有眾多優秀的傳統綜合性大學和工業大學,傳統綜合性大學致力于純學術領域的研究,工業大學則專注于理工科專業,有著優良的治學條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精尖技術科研人才。更重要的是,德國獨特的“雙軌制”教育體系使得一些沒有經過傳統大學學習的年輕人能夠接受良好的職業教育。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企業為“一軌”,學校則是“另一軌”,這些學生在學校接受職業理論學習和文化教育,同時以“學徒”身份在職業崗位上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和實踐。“雙軌制”職業教育將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培訓方式與職業教育理念相結合,通過學以致用實現職業與實踐的無縫對接。 如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德國年輕人通過2至3年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后進入各行各業,為制造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勤奮、專業,熟練掌握維修、組裝、操作等制造業必備技能,成為奠定“德國制造”這一響亮品牌的基礎,他們的社會地位也絲毫不因“藍領”的身份而受到歧視。 國家合理化干預扶植,“限大促小”調節市場平衡 德國在經濟、社會政策領域對制造業的發展進行干預。政府肩負制定并維護規則的責任,采取市場主導、國家合理化干預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為德國制造業良性發展打造“溫床”。 首先是反壟斷方面,德國人認為企業太大就會形成壟斷,進而抑制創新,一個僅通過壟斷就能獲利的公司,將失去進行技術革新的動力。因此,當政府認為某家企業銷售額過于龐大,市場份額超過一定比例的時候,就會進行干預,防止其“一家獨大”,影響市場的競爭性。 需要注意的是,德國90%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而德國的貿易出口乃至整體經濟發展都得益于這些中小企業。為扶持中小企業,德國政府采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限制大企業在國內的競爭優勢。這些中小企業的穩定發展幫助德國保障了大量就業,使德國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中產階層,有效縮小了貧富差距,為德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許多中小企業雇員不足百人,但這些公司累加起來凈產值能夠占到全國總量的一半。 前段時間,德國大眾公司深陷“排放門”丑聞,大眾公司的失信行為不僅招來廣泛譴責和質疑,也給“德國制造”蒙上了陰影。近年來,一些德國企業急功近利追逐銷量規模,給德國制造業敲響了警鐘。的確,德國工業化發展到如今階段,面臨勞動力負增長、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問題,為此,德國必須不斷探尋制造業發展之路。 目前,德國政府正在力推“工業4.0”戰略,將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與自動化相結合,由機器人代替人力參與具體生產,利用網絡化、自動化等高科技優勢提升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為德國保持在制造業領域的領先地位指明了新的方向。 (記者 田園 柴野) |
相關閱讀:
- [ 09-25]德媒擔憂大眾丑聞影響中國市場 “德國制造”聲譽面臨危機
- [ 09-24]大眾造假丑聞顛覆“德國制造” 總裁被迫宣布辭職
- [ 11-04]歐盟規范產地國標簽 德國制造或變中國制造
- [ 06-06]“德國制造”吸引力加大 中企赴德投資項目數量超美國
- [ 01-02]2011年日耳曼足球大爆發 歐洲轉會市場流行“德國制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