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里程碑
2015-12-24 14:19:1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趙舒文 |
分享到:
|
國務院新聞辦12月23日舉行中外媒體見面會,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等,在見面會上介紹了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的情況以及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 解振華介紹,從11月30日到12月13日,巴黎大會歷經13天時間,圓滿結束。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開幕活動,并且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經過各國努力,達成了全面、均衡、有約束力、適用于所有各方的《巴黎協定》。這次會議的成功,中國代表團發揮了積極建設性的突出作用。 解振華表示,協定要求大家都采取行動,但是根據各國的情況,在行動當中有區別,不是“一刀切”的政策。整個協定既動員了所有各方,又考慮了各國不同的國情,不同國家的訴求都能夠在這個協定當中反映出來。協定還提出五年進行一次全面盤點,根據盤點的情況,各國再來自主決定自己的行動。發展中國家最關心的資金問題,在會議成果當中得到了體現。協定要求發達國家必須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可以自愿地加強南南合作。 “整個協定既動員了所有的國家都來采取行動,又體現了區別,是一個公平合理、很包容的協定。所以我覺得這個協定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解振華說。 解振華指出,協定中也有一些不足。在資金問題、技術轉讓問題上還有些缺陷,比較“軟”。如果真正要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各國行動和實現確定的長期目標,在技術創新、技術轉讓、技術合作方面應該有更大的力度,但是在協定當中,技術轉讓這方面規定得比較“軟”,在下一步的談判當中,要對技術合作、技術創新、技術轉讓進一步細化,進一步加強。資金方面發展中國家還是不滿意,認為規定還是比較“軟”,發展中國家希望發達國家提供的1000億美元或者是將來更多的資金,要有一個時間表、路線圖,現在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也是會議成果當中不足的地方,要進一步加以完善。 談到如何看待巴黎大會的成果,蘇偉表示,氣候變化是涉及全人類利益的全球性問題,需要通過國際合作,通過多邊協商、多邊談判找到解決辦法。《巴黎協定》表明,通過國際合作、多邊磋商、多邊機制,是能夠找到解決辦法的。鄒驥表示,這次會議發出強有力的信息,就是呼喚全人類進行發展路徑的創新,而且這個協定本身也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自己發展階段上,在自己國情范圍內,如何去創新發展路徑,提出了一個全面的安排和部署。這次大會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在媒體見面會上,鎮江市市長朱曉明介紹了鎮江作為低碳試點城市,建立“低碳城市管理云平臺”等好做法。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介紹了億利資源集團27年來在沙漠化治理與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的成效。 解振華指出,鎮江市和億利資源集團,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在中國不同地區、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只要能夠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走綠色低碳發展這條路,完全可以做到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原來碳排放和經濟增長呈同步上升曲線,試點經驗證明,低碳化或者去碳化,這是可以做到的。另外,在中國這種生態狀況下能不能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億利資源集團的實踐證明,是能做到的。 今年6月,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明確提出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等一系列目標。“中國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有方案,有目標,有政策、措施,也有試點。經過努力,我們很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解振華強調。 |
相關閱讀:
- [ 12-24]解振華:《巴黎協定》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里程碑
- [ 12-15]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巴黎協定》將造福全人類
- [ 12-15]巴黎協定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 [ 12-14]《巴黎協定》背后的中國智慧與力量
- [ 12-14]《巴黎協定》落槌,中國彰顯責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