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合作共贏是習主席外交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
2015-12-30 18:45:34??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合作共贏、勞動力質量、公共生活、第一學歷、智庫學者、應對老齡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于洪君:合作共贏是習主席外交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 近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于洪君做客光明網時表示,近兩三年來,中國外交日益活躍,特別是元首外交更加主動和積極,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敢于擔當的時代精神。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變化,也結合我們中國戰略利益的發展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理論和構想。認真回顧習主席三年來在世界各地發表各種文章和演說,幾乎所有文稿、所有的講話都有合作共贏這樣一個概念。可以說,合作共贏是我們新一代領導人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們長期講和平共處,用來處理同周邊國家、同世界各國的關系。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或者說接近于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們要同世界上各種類型的國家打交道,與不同文明背景的國家發展關系。僅靠和平共處還不夠,還要高舉合作共贏的旗幟。所以說,合作共贏是新時期我國外交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 摘編自光明網 【殷醒民:勞動力質量決定供給質量】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殷醒民指出,一切供給來自人類勞動,勞動力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生產要素,勞動力質量決定供給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把勞動力數量與質量進行有機的組合,推動一個全新供給結構的出現。毫無疑問,發展質量提高與經濟效益改善的來源正是勞動力質量本身的快速變化,它能夠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持續提升。勞動力是供給的創造者,也是有效需求的來源,勞動力成為供需均衡的最主要因素。實際上,供給的有效與無效并非哪一個權威機構或政府部門就能任意作出的,過去的統計數據也不可能提供未來增產或減產的真正依據,一個令人贊嘆的供需均衡狀態則是由市場的所有參與者經過不計其數的看不見交易而生成的。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一定會帶來更有效的供給體系,生產率總是與更高質量的勞動力直接相關,勞動力又影響了市場的消費行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使勞動者更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已點明了要義,明確昭示了把勞動力投資置于結構性改革的優先地位。政策需要再往前一步,就是把勞動力質量提升作為政策重點,要將受教育程度、知識水平、技術能力與創造能力匹配起來,成為勞動生產率能夠實現持續提升的投入品,它可以使供給體系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創新力。 摘編自《文匯報》 【雙傳學:良好的公共生活是現代社會的核心構件和重要特征】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雙傳學指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快速普及,傳統“熟人社會”已被打破,原來私人生活中的一些事項進入公共場域,公共生活變得更加復雜多變。良好的公共生活是現代社會的核心構件和重要特征,現代公共生活需要人們具有良好的公共品質。新形勢下,適應社會急劇轉型的需要,必須將涵養人的公共品質作為建設現代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 公共品質體現為對公共精神的追求、對公共道德的遵從、對現代人格的完善。現代人的公共品質是與現代社會生活互動共生的人的品性特質,同時也只有公共品質才能從“類存在物”的角度定義人的價值,使人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符合社會價值目標。它具體包含三個方面的價值指向:一是對公共精神的追求。公共精神決定公共品質的氣質特征。有了公共精神,才能激發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公共意識與行動自覺。二是對公共道德的遵從。公共道德是調節公共生活、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準則。三是對現代人格的完善。現代人格是現代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一種心理與行為狀態,是現代人在態度、認知、情感等方面表現出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特征。只有具備現代人格的人,才能將公共品質由內而外地融為一體,使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 摘編自《人民日報》 |
相關閱讀:
- [ 12-25]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 向廣大官兵祝賀新年
- [ 12-22]講習所: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主席學經濟
- [ 12-21]講習所:從經濟新常態到供給側改革——跟習主席學經濟
- [ 12-20]專家:習主席從法理和學理上論述了國際互聯網發展的中國主張
- [ 12-19]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閉幕 習主席主旨演講獲各方高度評價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