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助跑現代農業
2016-01-04 10:04:4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十三五”時期,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 東北黑土地早已被冰雪覆蓋,黃淮海平原的小麥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長江中下游冬閑田里種上了馬鈴薯或者蔬菜。日歷牌翻到了2016年,農民們又走過了一個種植季,現代農業的腳步從來不曾停歇,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新成效迎面而來。 新理念 大農業念好“山海經” 只有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理念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讓農民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 農業是什么,現代農業又為了誰?“為國人增糧、為農民增收、為百姓填綠”,一位老農業的回答讓人難忘。小農經濟的農業觀過于注重數量增加,以產量為農業的最大衡量指標,“一俊遮百丑”。而農業的功能不僅僅是生產,還有生活、生態功能,農業經濟不僅保證供給,還要保收入、保生態。“現代農業的強不單體現在產量上,更體現在競爭力上,這意味著農業發展觀要有更多突破?!敝袊r科院農經所研究員朱立志說。 更開闊的食物安全觀。說起土豆,北方人大多想起地三鮮,南方人會想到酸辣土豆絲。當人們聽到土豆要躋身主食的消息時,可能感到不解。其實,土豆對水資源要求少,對土質要求也不高,營養更均衡,是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食物選擇。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背后是大糧食、大食物觀念,不能片面強調糧食的數量,而忽視了食物安全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今后,農業發展空間將不僅限于在耕地上做文章,還將面向整個國土,引導農民念好“山海經”、打好“果蔬牌”。 更高效的產業發展觀。從種蘋果、賣蘋果到加工蘋果醋、吸引游客采摘蘋果。“六次產業”這個名詞讓更多的農民錢包鼓了起來。過去講農業只講從種到收,現在則是從田間到餐桌。拉長的產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創造出很多新型農業業態。如果把農業僅作為第一產業,農業的生態社會效益在市場經濟中可能無法實現,而把農業升級為“六次產業”,農業的多重效益就可能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實現。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只有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并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讓農民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 更可持續的資源利用觀。讓我們的水土資源“喘口氣”,但留方寸田與子孫耕。面對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2015年國家提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既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事實上,對于那些復種指數高的耕地,一些地方已進行季節性的休耕。允許部分土地在某一耕作季不再種糧,鼓勵農民在休閑季節種豆科綠肥等作物以提高地力并給予一定補貼。 |
相關閱讀:
- [ 01-04]長泰山重村入選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名單
- [ 01-03]農業部部署農業大數據發展工作
- [ 12-31]莆田仙游大力發展“一村一品” 帶動傳統農業轉型
- [ 12-30]海南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區分 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