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六論”
2016-01-08 11:11:07? ?來源:《人民論壇》雜志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習近平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許多重要經濟思想和理論成果。大道至簡,習式政治經濟學可以歸納為以下“六論”: 1、“新常態”論 在面臨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怎樣看待經濟增長?要不要像以往那樣“踩大油門”擴大內需?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 中國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2013年底,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談了對經濟增長率的看法:“ 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速度,是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經濟結構調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而后,習近平于2014年5月考察河南時首次提出新常態的判斷,要求“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同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四大特點: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他明確出,“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這就是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政治經濟學辯證法。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還特別告誡全黨:把經濟新常態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如果看不到甚至不愿承認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仍然想著過去那種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于鋪攤子、上項目,就跟不上形勢了。用老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后總爆發。這是一針見血、一語中的的深刻警示。 根據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國逐漸形成了“2.0版本”的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率;進出口增長率,國際收支;財政赤字率;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能耗強度下降;主要(四項)污染物排放減少;減少絕對貧困人口。 這是一個相互促進又相互協調的多目標體系,并與國家五年規劃的核心目標相匹配,從而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指揮棒”,再次演奏了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新樂章。 |
相關閱讀:
- [ 01-08]解讀:習近平2016年首次國內考察釋放出哪些信號?
- [ 01-08]習近平: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 [ 01-07]習近平: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
- [ 01-07]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
- [ 01-07]習近平: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 [ 01-07]習近平2016年首次國內考察赴重慶 都去了哪談了啥?
- [ 01-07]中共中央機關報:習近平日程勾勒中國全方位外交軌跡
- [ 01-06]習近平新年首次調研確定新"指揮棒"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