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催生新的動能 實現發展升級
2016-01-12 22:55:33??來源:中國日報中文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李艷 |
分享到:
|
? 1月5日出版的《新華文摘》2016年第1期刊登了李克強總理的署名文章《催生新的動能實現發展升級》。全文如下: 創新是國家強盛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技術革命對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實現發展升級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用創新的方式和手段來推進創業,更好地推動我國發展升級。 一、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要有新理念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世界各國紛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發達國家加緊實施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也在加速工業化進程,我們面臨著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加快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同時,我們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穩增長,也必須在著力擴大需求的同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有效改善供給,釋放新的發展動能。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必須走在發展升級前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制造業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22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具有工業體系完整、國內市場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但同時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總體處于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與發達國家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不同,我國不僅要追趕工業4.0,還要在工業2.0、3.0方面“補課”。在這種情況下,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經濟要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有新的理念,既包括技術方面的新理念,也包括政府管理的新理念,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深對新一輪經濟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發展的宏觀思考。 從發展規律看,生產力的提高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工具出現革命性變化,二是伴隨而來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一些引領性、標志性、顛覆性新技術的出現和集群式應用往往與生產組織變革相互交織、形成共振,促進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從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全局性、系統性的影響。回顧歷史,人類社會進程總是呈現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軌跡。從石器到青銅器、鐵器的廣泛應用,再到以蒸汽機、電氣化為代表的兩次工業革命,人類文明逐漸從個體、小手工作坊發展到機械化大生產階段。如今,隨著眾多新技術涌現,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向我們走來。在規模化、集中式生產方式不斷改進完善的同時,新型的“小手工作坊”又再度崛起,但這種依托互聯網和3D打印等新技術的“小手工作坊”迥異于前,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人單打獨斗,而是與外部廣泛聯系的一個社會化單元,其產品更加個性化、定制化,但創意和制造往往來自全社會的協作。可以說,3D打印等新技術會帶來傳統生產和組織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變化,有利于資源更優地配置和創造性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空間。千千萬萬人投入創業創新不僅會塑造新的經濟格局,也將對社會各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并會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創新。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些新技術、新變革、新趨勢,遵循和把握規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制造方式發展也經歷了等材制造、減材制造、增材制造三個階段。等材制造,是指通過鑄、鍛、焊等方式生產制造產品,材料重量基本不變,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減材制造,是指在工業革命后,使用車、銑、刨、磨等設備對材料進行切削加工,以達到設計形狀,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增材制造,也就是3D打印,是指通過光固化、選擇性激光燒結、熔融堆積等技術,使材料一點一點累加,形成需要的形狀。這項技術于1984年開始在實驗室研究,1986年制出樣機,距今只有不到30年。3D打印實現了制造方式從等材、減材到增材的重大轉變,改變了傳統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大幅縮減了產品開發周期與成本,也會推動材料革命,具有重大價值。我國自然資源稟賦不足,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能廣泛應用增材制造方式,就可以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有力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增材制造的理念不應僅僅局限于制造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也可以借鑒。 我國3D打印技術研究起步不晚,有些方面還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產業化發展步伐總體較慢。面對世界先進制造技術方興未艾的時代潮流,我們決不能再度落后,必須參與其中、搶占先機。培育中國制造競爭新優勢,既要瞄準世界產業技術發展前沿,加強3D打印等核心技術和原創技術研發,又要加快成果推廣運用和產業化進程,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聯結,以個性化定制滿足廣闊市場需求,以增材制造降低能源資源消耗,以綠色生產贏得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推動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壯大,使中國制造價格優勢疊加性能優勢、質量優勢。同時,這也可為國際產能合作拓展更大空間,在優進優出中實現中國制造水平躍升。 二、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要有關鍵手段 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發新一輪制造業變革。從生產手段上看,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技術將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生產模式上看,柔性化、網絡化、個性化生產將成為制造模式的新趨勢;從生產組織上看,全球化、服務化、平臺化將成為產業組織的新方式。以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美國發展工業互聯網為代表,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加緊部署發展智能制造,謀求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繼續占據領先優勢。 促進中國制造上水平,既要在改造傳統制造方面“補課”,又要在綠色制造、智能升級方面“加課”,加快3D打印、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技術和裝備的運用。美國發展制造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互聯網智能制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互聯網 ”,如今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應運而生,就是通過互聯網把資源聚集起來、利用起來,這是重大的改革創新。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小而全,不僅體現在生產制造方面,也體現在企業辦社會方面,開辦學校、醫院等等,幾乎無所不包。時至今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改變,“互聯網 ”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大、更廣闊的平臺。不少企業都在通過互聯網分享各種信息和社會資源。我在浙江、廣東調研時看到,有大量的企業,包括制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都通過“互聯網 ”為自身快速發展插上翅膀。這就是創新思維、轉換思路的效果。 現在還有些爭論,到底應是“互聯網 ”還是“ 互聯網”?實際上“互聯網 ”和“ 互聯網”都非常必要。比如德國工業的主要特點就是“ 互聯網”,不少重要的制造業企業在專注于技術和產品研發生產的同時,利用互聯網集眾智進行開發和銷售。我認為“互聯網 ”和“ 互聯網”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相通的,核心都是運用各種方式把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帶動起來,推動企業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可以說,“互聯網 ”是促進產業升級、推進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關鍵舉措。因此,各有關方面都要認真研究怎樣讓中國產品,不僅是制造業產品,也包括服務業產品,更好地實現與互聯網相結合。這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體制創新,符合生產力變化推動生產關系發生相應變化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互聯網 ”改變了企業營銷模式和管理模式,政府的監管模式也必須與之相適應,既要做好服務,也要有效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
相關閱讀:
- [ 01-10]李克強:要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辦法化解過剩產能
- [ 01-10]李克強:愿同各國高校加強聯系與合作
- [ 01-09]李克強會見美國客人
- [ 01-09]三大關鍵字解讀李克強新年地方考察:暖“小家” 謀“大家”
- [ 01-09]開局的開局:李克強的最大關切是這個!
- [ 01-08]李克強:建立獎懲并舉機制激勵各地競相推動科學發展
- [ 01-08]李克強: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
- [ 01-07]李克強:以結構性改革促進困難行業脫困發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