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述評
2016-02-16 07:41:01??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更嚴厲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牢牢守住生態環保紅線 如何破解“生態環境保護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狀況?“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后,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并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并列,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內涵,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 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嚴厲法治重拳出擊。 1月21日,備受關注的江蘇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塵埃落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駁回泰州一家企業的再審申請,被告企業被要求賠償環境修復費用1.6億余元的審判結果維持不變。社會各界拍手稱快:新環保法,確實有鋼牙利齒! 2015年元旦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被譽為“史上最嚴”。“公益訴訟”“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為沉重打擊環境違法者的有力武器。據環保部統計,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611件,實施查封、扣押案件3697件,實施限產、停產案件2511件;環保與司法部門通力合作,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478件。 《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通過,并于今年元旦開始施行;立法機關正加快推進《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緊鑼密鼓開展。中國生態環境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加嚴。 督促地方推進環保。 1月中旬,環保部約談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求堅決制止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 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為目的的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在過去一年備受矚目。河北廊坊市、江西九江市、安徽銅陵市、云南昭通市等地的黨委“一把手”,先后出現在當地的綜合督查情況反饋會上。 從“督企業”到“督政府”,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推動各地加強環境治理,嚴格環境執法,加大監管力度,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一些地區的環境質量得以改善。困擾河南焦作市民十余年的山陽區龍源湖公園養殖場污染徹底消除,呼和浩特市查封了沙爾營煤炭物流園區內56家無證照、無環保設施的煤場。 治污攻堅初見成效。 中國堅決向污染宣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被稱為“氣十條”和“水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先后發布實施,各有十個方面35項具體措施,為打贏治污攻堅戰提供了充沛“彈藥”和真金白銀。 各地多措并舉防治大氣污染,提升了“氣質”,減輕了公眾的“心肺之患”。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同比下降7.4%;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個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后,各地以水環境質量考核為抓手,突出重點流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一些地方一度不能洗滌、不能灌溉的河流,水質改善,恢復生機。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充滿盎然生機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贏得永續發展光明未來 河北省武安市活水鄉,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開鐵礦,現在華麗轉身搞旅游。七步溝景區2012年開始運行后,游客數量從不足15萬人次,逐年遞增到去年的50萬人次,今年春節期間來自省內外的游人絡繹不絕。“鐵礦資源總有采完的時候,七步溝這個自然資源,祖祖輩輩不會用完!”高如增對未來充滿信心。 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持續推進,無數人的生產生活乃至命運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日益變綠變美、充滿盎然生機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發展日益低碳節能的3年—— “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里程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作用,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動”可圈可點。 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通過法律、行政、技術、市場等手段全力推進。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承諾”作出表率。 面向未來,中國向國際社會宣布了低碳發展的系列目標,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承擔應盡的責任,倡導并推動各國攜手應對生態危機、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共同守護地球家園,得到國際社會“點贊”。 這是國土綠化加快推進的3年—— “森林是我們從祖宗繼承來的,要留傳給子孫后代,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 據國家林業局最新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完成造林4.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分別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綠進,沙退。最近發布的我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與第四次監測結果(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狀況,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 這是生態保護力度空前的3年—— 白雪覆蓋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柴河林業局衛星林場,春節期間家庭旅館生意紅紅火火,白雪變成“白銀”。2014年4月,全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林場職工們紛紛辦起了家庭旅館。“比拉木頭強多了!”忙碌著的“大潘客棧”老板娘胡秀英,樂呵呵地說。 從黑龍江到吉林、內蒙古,廣袤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絕的伐木聲已戛然而止。數以十萬計的林業工人放下斧鋸,從“砍木頭”轉為“種樹看林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三步走”,到2017年實現全面停止全國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前所未有的生態保護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持續增加,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達2729個,占陸地國土面積14.8%。90.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類得到保護,大熊貓等一大批重點保護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壯大。 春潮滾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階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讓美麗的家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奇跡”,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
相關閱讀:
- [ 02-15]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述評
- [ 02-15]振奮人心 溫暖人心 凝聚人心
——各方面老同志高度評價十八大以來的變化 - [ 02-15]為了讓所有群眾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工作成就啟示 - [ 02-14]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工作成就啟示
- [ 02-14]女星滄桑十八變:范冰冰變美 趙薇當媽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