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辨員:給臭“打分”

黃初葉正在實驗室中嗅辨采集的氣體。
此前,一則關于成都出現職業“小三勸退師”的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這則新聞的主角,是一群專門從事“婚姻挽回工作”的人。他們為求助者排除“婚姻疑難雜癥”,勸退插足別人婚姻的“第三者”。這一職業的出現,引得網友大呼“世界上的工作還真是無奇不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并不是每一個職業,我們都熟知它的套路,有些人每天做的工作,可能是你我無法想象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新鮮職業層出不窮,從今天起,本報記者將為您揭開那些“鮮為人知的職業”的神秘面紗。
80后的黃初葉是一位愛美的姑娘,可她已經4年沒化妝了。
她的鼻子專門與臭氣打交道。每次,從垃圾填埋場、污水排放口等地采集來的臭氣,黃初葉都得湊上去“認真聞”——通過鼻子來確定這個地方的污染排放濃度是否超標。她所從事的職業,名稱叫做“嗅辨員”。在國外,這個職業被更形象地叫做“聞臭師”。
黃初葉所在單位——貴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一共有8位嗅辨員。為了不影響對惡臭的判斷,這群80后不能抽煙、喝酒,更不能化妝、噴香水。

黃初葉展示采集臭氣的氣瓶。
由來:有的臭氣儀器測不出
黃初葉32歲,在他們“鼻子特工隊”里,共有5名女性,3名男性。她的年齡排倒數第二,最小的今年29歲。
黃初葉告訴記者,嗅辨員的出現與環境中的惡臭污染密切相關。他們用鼻子鑒定出來的臭氣濃度數據具有法律效力。
事實上,嗅辨員這一職業在我國已經存在20多年了,其中最龐大的群體存在于各級環保部門。2010年初,貴陽市在全省首家啟動了對惡臭污染物的專門監測,挑選了13人組成嗅辨組。
據介紹,不僅化工、肉類加工、生物制藥等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惡臭污染,農貿市場、垃圾場、廁所、下水道等也是污染源。惡臭對人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影響。高濃度的惡臭還會使接觸者發生肺水腫,甚至窒息死亡。
“很多時候,檢測惡臭氣體,單靠儀器、設備難以完成,所以需要通過人的鼻子來加以判斷。”黃初葉說,其實,惡臭是否超標的判定,就是按照普通人的耐受力確定的。而鼻子是否能承受是最終的判斷依據。
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等地,都是嗅辨員的鑒定工作范疇。一旦接到市民投訴,嗅辨員的工作就開始了。

采集的臭氣通過注射器抽出后放進實驗袋子。
考試:現場測嗅覺
從進入貴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至今,黃初葉已經做了4年的嗅辨工作。這份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
“嗅辨員并不是鼻子好就能做,還得經過嚴格的篩選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后才能持證上崗。”黃初葉畢業于四川大學,是核技術及應用專業研究生。她說,嗅辨員資格考試不是學歷高就能通過。
首先,考生需要進行理論學習,掌握惡臭氣體的測定方法和國家標準等基本知識。筆試合格后,還得進行一系列現場嗅覺測試。
她記得現場測試的那個上午,在一個實驗室里。考官將花香、汗臭氣味、甜鍋巴氣味、成熟水果香和糞臭氣味5種氣體,浸入試紙,同時讓考生嗅辨這5種氣味。每一位考生都得正確嗅辨出沾有臭液的紙條。
“很多氣體經過稀釋后,嗅覺不敏感的人根本沒法分辨清楚。”黃初葉在“聞”甜鍋巴氣味時,差點卡了殼。“在南方,很少接觸到甜鍋巴味兒,不仔細聞完全聞不出來。”
聞錯的后果很嚴重,如果有一次嗅辨錯誤,就不能通過嗅辨員資格考試。
就算通過了考試,資格也不是終身的。黃初葉告訴記者,因為人的嗅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每名嗅辨員每3年就要重新取得資格,而年齡則限制在45歲以內。
嗅辨:“六加一”模式
與她的同事們一樣,黃初葉有日常的環境監測工作,嗅辨只是兼職。
一般情況下,在接到項目環評、市民投訴等嗅辨任務后,嗅辨員們就會迅速到檢測地點。先對臭氣進行采集,再回到實驗室,進行嗅辨檢測。
上個月,黃初葉與同事們就接到了嗅辨任務,一起從貴陽市高雁垃圾填埋場采集回臭氣,進行臭氣檢測。
“在一定程度上,嗅辨員的判定結果直接影響著環保部門對違規排放單位的處理,以幫助環境監管部門治理惡臭源,責任重大。”杜祝波是貴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第一批判定師,他告訴記者,嗅辨員的工作看似容易,其實有一套嚴格的科學方法。
嗅辨檢測遵循“六加一”模式,即每個惡臭樣品的檢測,都要由6個嗅辨員一同進行多輪嗅辨,然后由1個判定師根據嗅辨結果換算成數據。
判定師先聞一下“原裝”的臭氣,根據臭味的濃度對氣體進行稀釋。接著,由6名嗅辨員分別用鼻子嗅辨。“先聞倍數較低的稀釋氣體,再聞稀釋倍數較高的,臭氣味道越來越淡,直到所有嗅辨員都聞不到臭氣時,整個嗅辨過程就結束了。”杜祝波說。6名嗅辨員根據自己判斷做出記錄,通過一套科學的統計方法,計算出樣品的臭氣濃度,最后把臭氣濃度報送環境監管部門,判斷濃度是否超標。
有時,嗅辨員一天要聞幾十個樣品,樣品臭氣濃度越高,稀釋的次數越多,嗅辨員聞氣袋的次數也就越多。
黃初葉說,嗅辨員雖然是評價氣味的專業人員,但連續聞多了,鼻子也會失去靈敏度,因此,每聞十來個樣品,他們就得休息十幾分鐘。
“遺憾”:不能化妝、噴香水
長期聞臭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黃初葉不假思索地回答,“會。不過影響不是很大。”
“一般不會直接把鼻子湊上去聞,而是用手將氣味引過來。”在貴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實驗室里,黃初葉向記者演示了聞臭的過程,她在聞氣袋上開出一個小口,用手扇一扇,再用鼻子聞。
和“臭味”打交道后,或許是職業習慣吧,有一年冬天,家里買了一塊放在火爐上的布,她不用靠近,遠遠就聞到化工材料的味道。
除了聞臭,為了保證靈敏的嗅覺,嗅辨員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某些“犧牲”——“平時除了不能抽煙、喝酒,更不能化妝、噴香水之外,也不能感冒。”
也不是沒有委屈。黃初葉說,自己已經4年沒化妝了,現在連裙子都不穿了。曾經有一次,她穿著裙子去采樣,誰知道要爬100多米高的煙囪。由于穿裙子,腿腳不方便,她每爬幾步梯子,就喘得厲害,雙腿一直不聽使喚地顫抖。“那次站在100多米高的煙囪上,一采就是一個多小時,從此,我幾乎再也不穿裙子了。”
黃初葉告訴記者,實際上,和其他技術員一樣,嗅辨員拿的也是普普通通的工資。
但她也有自己的驕傲。
“用聞臭味的方法守護我們的空氣,這就是嗅辨員的工作價值。”黃初葉說。
相關鏈接:
各國聞臭師 職責各不同
除中國之外,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也有“聞臭師”。
美國的聞臭師每天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聞他人身體散發出的異味,為人體體味研究實驗提供詳細的資料。
荷蘭聞臭師分布在工業區及居民區邊緣的小屋,不時將頭伸出窗外,嗅聞空氣中是否有令人討厭的氣味,以便及時控制大氣污染。
日本聞臭師專門聞公共廁所,一旦臭味超標,就責成廁所管理員限時除臭。東京環保當局招募的聞臭師在地鐵、車站、公廁等發現異味,可立即向環保當局報告,以責成專人限時除臭。(貴州都市報王奇 彭剛剛 邱凌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