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各地環保事業取得很大突破。然而,記者近日在陜西多地走訪發現,基層環保執法仍面臨著兩大短板和三個難題。專家呼吁,加快建立更加專業的執法隊伍,細化處罰規則,建立更加透明、公開的監督體系。

兩大短腿:專業人才缺失、執法車輛嚴重不足
記者調查發現,新環保法賦予了環保部門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新監管手段,成為地方環保部門執法的利器。記者在陜西多地走訪了解到,環保專業人才缺失、執法車輛嚴重不足是目前基層環保執法的兩大短腿,導致執法不到位、執法不及時的現象時有發生。
記者從陜西省環境保護執法局了解到,目前陜西省有2500多名環保執法人員,但是真正學習工科的不足百人,尤其是在執法一線,懂得技術,具備執法能力的工作人員更少。“目前省環保執法局有70多人,學習工科的不超過4個人,學習環境工程專業的僅我一人。” 陜西省環境保護執法局執法監督處副處長冀武說。
基層執法環節多、執法人員能力差的矛盾在陜北這樣的能源基地更為凸顯。據介紹,按照編制,延安市環保局共有600多人,除去“老弱病殘孕”不能下基層執法的,真正在一線執法的不足200人。當地環保干部告訴記者,延安有采油井場近4萬個、近10萬口油井、3萬多公里長的井線,執法人手根本不夠用。
記者采訪中發現,“執法車輛不足”也讓基層環保部門感到頭疼。延安市延川縣環保局局長徐翔說,縣里環境監察大隊只有1輛車。每年中考高考、夜間監察等日常性檢查任務本來就重,再穿插一些投訴舉報、配合其他部門檢查等,局里的這輛車根本倒騰不開。
執法三難:取證難、處罰難、落實難
記者采訪了解到,基層環保執法還存在三個難題。
難題一:執法取證難。冀武說:“企業生產環節眾多,我們的環保人員不見得清楚每一個環節的污染情況。比如說一個日產4500噸水泥的水泥廠,兩條生產線上配備70多臺除塵器,我們只能檢查一下污染防治設施是否正常運轉,至于是否滿負荷運轉、除塵效果如何,我們無法一一檢查。”
延安市環保局環境執法支隊副支隊長馬成勇表示,沒有專業的檢測手段,只能靠肉眼觀察。“企業真在儀器上動了手腳,我們根本看不出來”。有的企業則設置各種障礙阻礙環保執法。“小企業公然拒絕我們進入,大企業則是推諉與拖延。”
難題二:執法尺度難拿捏。新環保法賦予環保部門按日計罰的監管手段。但是多位基層環保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新環保法沒有細化處罰條例,自由裁量權較大。“比如說規定最高罰100萬元,但從0到100萬元范圍很大,到底罰多少缺乏細則。”冀武說。
陜北是原油泄漏重災區。2015年陜西省環保廳約談了長慶油田和延長石油兩家企業,并開出了32萬元的罰單,但實際上32萬元對石油企業是九牛一毛。而陜西咸陽一家企業因拒交超標排污罰款,使得罰款最終累計為1580萬元。如何處罰才能既讓執法對象心服口服,又能起到有效的震懾作用是目前基層環保執法面臨的又一難題。
難題三:執法落實難。基層環保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環境保護的一些法規與其他法律和規章有一定的沖突。徐翔舉例說:“比如說,采油廠的井場要求綠化,但是安監部門卻說易燃易爆區域嚴禁種植任何樹木;土地法要求臨時用地不允許有臨時圍墻,但是環保要求必須修建圍墻,控制污染區域。”
專家建議:細化規則避免“一刀切”
針對基層環保執法存在的難題,專家建議要從培養專業執法隊伍做起。同時,各地要細化處罰條款,建立曝光制度,公開企業排污信息,讓公眾與媒體參與其中,加快依法查處的速度和力度。
多位環保執法人員表示,與工商、稅務、質監等執法部門相比,目前一些地方環保執法能力保障明顯不足,呈現出“小馬拉大車”的現狀。他們建議要加強對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資金、能力建設投入等方面的考核,不斷提升基層環保執法能力。
專家表示,新環保法的處罰規定是大方向、大框架。各省市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制定出適應省情的細則。其次,應區分一般性超標排污、超總量排污和惡意違法排污等性質不同的行為,決不能一刀切。對于惡意違法的,處罰從嚴,應當大幅度提高其違法成本。
在基層采訪時,不少環保干部建議,應及時公開企業排污數據,讓公眾、媒體參與到環保監督中,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讓違法頑疾與“人情執法”無處遁形。(記者李華 姜辰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