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4日上午,記者在寨沙侗寨看到了廣場旁邊的4棵500多年的金絲楠木,其中有3棵是長在一起,形成了天然植物奇觀,被譽為“一家三口”。距離這4棵不到30米遠處,還有一棵更大的金絲楠木,這5棵金絲楠木在鄉村游中成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千龍網記者于振華 攝。
就是這樣一個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生態優美、文化厚重的侗家山寨,多年來卻守著“金山”受窮,抱著“金娃娃”挨餓,長期戴著國家級的“貧困帽子”。2010年,寨沙全寨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寨里的姑娘都想往外嫁出去,男青年靠抬滑竿賣苦力吃飯,多半是光棍漢。這一奇特的現象被人們戲稱為“青山綠水風光好,只見大哥不見嫂”。
2016年1月14日上午,記者在寨沙侗寨透過廣場旁邊的“一家三口”金絲楠木,能看到村里極具特色的侗家木樓。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當初,我嫁過來時看到寨沙村又臟又亂,我們夫妻一結婚就外出打工了。”寨沙侗寨農家樂“侗家驛站”老板楊云菊告訴千龍網記者,以前,楊云菊一家4口人擠在一間破爛木房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時候還會為了吃飯發愁。為了填飽肚子,夫妻倆常年在外打工。
現年43歲的夏用發,以前在寨沙侗寨里住在一個小木屋里,里面黑乎乎的。“全村寨人都是住著這樣的黒木屋子。”夏用發回憶說,當時他在村里是靠干點農活、做點苦力,來養家糊口。2013年之前,他還在梵凈山當廚師,給人家做菜,他在外面打了10年的零工。全村年輕人也都外出打工,村里就剩老人和小孩。2011年,寨沙侗寨有貧困戶37戶133人,貧困發生率為49.3%。
群眾貸款政府擔保解決資金老大難
近年來,隨著貴州銅仁市全面進入高速公路時代,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也向縱深推進,梵凈山旅游開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慕名來梵凈山旅游的國內外游客越來越多,呈現出“旺季火爆、淡季不淡、日新月異”的良好發展態勢。這讓有心的寨沙人找到了發財的路子。
據千龍網記者了解,2011年,江口縣決定利用寨沙侗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文化旅游資源,高起點打造鄉村旅游扶貧試點,以典型引領鄉村旅游扶貧,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由此,寨沙鄉村旅游開發正式啟動。
“駐村幫扶我們的干部找我談話,建議我從銀行貸款來建房搞農家樂。我一聽,要花20多萬建房,這個風險太大了。萬一沒有生意,我又沒有固定工資收入,要是還不上貸款怎么辦呢?”夏用發告訴千龍網記者,當時,他和妻子覺得一下子投入這么多錢搞農村旅游,太不靠譜了。他們既怕還不上貸款,也怕銀行不放貸給他們,就根本不敢向銀行貸款。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開發之初,村民們苦于資金缺乏,一直無動于衷。銅仁市旅游發展委主任陳麗萍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之后,江口縣成立寨沙鄉村旅游開發試點工作領導機構,在科學制定《寨沙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建立涉農資金整合投入機制、縣直部門結對幫扶機制,在組織、資金、項目、政策上提供強力支撐,先后整合扶貧開發、旅游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移民、“一事一議”等涉農資金和幫扶資金4000多萬元,投入寨沙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陳麗萍詳細介紹說,當時為了解決貸款難題,當地政府負責向銀行為農民作貸款擔保,建立了“群眾貸款,政府擔保,銀行放貸,政府貼息”的全能扶貧模式,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農行、信用聯社等金融支持1636萬元。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向26戶群眾發放貸款526萬元,爭取江口縣信用聯社向33戶群眾發放貸款850萬元,江口縣農行向52戶群眾發放貸款260萬元。同時,江口縣對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農戶進行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先后投入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資金200多萬元,撬動2000多萬元貸款資金投入鄉村旅游開發,解決了貧困鄉村旅游業發展資金不足、難以啟動的問題。
2012年,寨沙侗寨村民夏用發和妻子決定向銀行貸款13萬元,又向親戚借款5萬元,加上自己還有一、兩萬元積蓄,湊夠了20萬元,拆掉了又黑又老的破木房子,按照規劃建起了兩層的新房。同年,長年在廣東、福建、北京等地打工的楊元菊聞訊也趕回寨沙侗寨,她通過金融扶貧渠道貸款13萬元,向親友又借款20萬元,在規劃地段上建起了兩棟雙層木樓和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