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張翼 馮蕾

本期嘉賓
張 全代表農工黨中央常委、上海市環保局局長
吳 江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
梅興保委員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GDP和收入翻番如何實現,將給我們帶來什么?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改變?
GDP翻番既有數量要求,更有質量體現
“‘十三五’是一個新的起點,關鍵要在調結構上見成效。”梅興保委員告訴記者,“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五年,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實現GDP翻番既滿足數量要求,更滿足質量要求。”
據測算,2020年,我國GDP有望達到100萬億元人民幣,接近美國目前的經濟規模,人均GDP有望超過1萬美元。
“數量的增長只是其一,未來將更重視經濟發展的結構和質量。”梅興保委員強調,“關鍵要在四個結構上下功夫。”
一是“三次產業”結構。目前中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半壁江山”。“這還遠遠不夠,相比發達國家,提高服務業比重還要進一步努力。如果每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能提高一個百分點,那么五年后,服務業占比有望超過55%。
二是每個產業內部的結構。比如服務業有很多細類,我們要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要推進“互聯網 ”,讓新業態、新模式激發更多動力。從農業看,要推進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工業結構的調整尤為關鍵。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去產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對于落后產能,要果斷淘汰,不能手軟。
三是城鄉與區域結構。未來五年,我們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有望達到60%,城鎮化的推進將縮小城鄉差距。從區域結構看,要優化產業布局,讓中西部在承接產業的同時,提高創新水平,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收入分配結構。這直接關系著“兩個翻番”目標的實現。要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綠色發展,將徹底改變經濟和生活
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張全代表說:“綠色發展至關重要。”
“十三五”規劃將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發展是‘十三五’最大的亮點之一。老百姓會發現,綠色發展將徹底改變未來五年的經濟和生活。”張全代表說。
各地制定的“十三五”規劃日前紛紛出爐,從中可以看出,與“十二五”相比,綠色發展的追求和要求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張全代表告訴記者,在上海的“十三五”規劃中一共有近20項指標,其中七八項是與綠色環保相關的,占三分之一,而且都是剛性的約束性指標。對于老百姓普遍關注的PM2.5指標,也有明確的降低指標。“從農業的發展來看,近幾年農業連續大豐收,但土壤、空氣和水決定著農產品的質量,食品安全的最終源頭是環境;從第二產業的發展來看,綠色指標會倒逼、引導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也是提高效益、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張全代表指出,當今社會上存在著一種誤區,覺得重視環保就會不利于經濟發展。良好的環境不是靠停產來實現的,單位GDP能耗、水耗降低都是約束性指標,這是從源頭治理污染。如果同樣的能源、資源消耗能夠生產出更有價值的產品,說明產業結構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階段,環保的作用和意義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和環保是完全可以同向同行的。張全代表舉例,比如國家正在推廣的裝配式建筑,不但可以減少在建筑過程中的揚塵、污染和噪聲,同時還可以提高建筑業的產品質量,提升建筑企業的競爭力。
“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國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末端治理空間越來越小,綠色發展必須從源頭和末端兩頭做,并控制好中間過程。”張全代表強調,“綠色約束性指標的實現難度大,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但必須堅定信心。”
收入翻番的幸福感體現在社會保障水平提高
如何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吳江委員告訴記者,首要條件是仍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此外,在保證經濟基本面不變的前提下,他認為,實現收入翻番還應當加快整體科技含量的提升,加快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提升收入水平。
“‘十三五’經濟增長是靠技術含量、轉型升級實現的,這與實現收入翻番的方向是一致的。”吳江委員說,從整體上看,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賴于服務業領域的發展。隨著金融業、物流、信息產業等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第三產業正處于上升態勢,勢必將帶動服務業收入水平快速上升。“目前服務產業增加值占比剛過半,預計‘十三五’期間至少還有超過20%的增長空間,無論是就業空間還是增長空間都較大。實現收入翻番,服務業的貢獻將起到更大的作用。”
收入翻番后,個體的獲得感如何體現?吳江委員指出,從整體上看,收入包含工資性收入和福利性收入。“目前國家正在不斷提高養老保障水平、職業年金等,這些都是收入的組成部分,是收入的延續。評價收入水平是否提升,要看終身收入的提高,不僅看當年的收入。”他認為,“收入翻番帶來的幸福感有相當大的程度體現在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養老問題解決了、看大病有保險了,少了很多養老、看病等后顧之憂,老百姓敢消費了,才是終身收入提高。”
“提高工人的基礎工資水平空間仍很大。其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不是降低人工成本,而是從降低其他成本上下功夫,如提高技術含量、改善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等。其二,政府還應出臺扶持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想方設法提高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收入水平。”談及今后五年就業的增長點,吳江委員明確表示,“十三五”經濟的引擎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是核心驅動力。數據表明,目前新登記注冊企業正以每天1萬家的速度增長,創業帶動就業將起到更大的作用。(本報記者張翼 馮蕾 邱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