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確定年度經濟增長“區間”目標
2016-03-05 20:31:2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黃麗紅 孫靖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題:中國首次確定年度經濟增長“區間”目標 新華社記者楊丁淼 劉歡 許曉青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度預期目標——6.5%-7%。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用區間的形式確定年度經濟增長目標。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番”的目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必須達到6.5%以上。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習慣采用明確數字的“點位”作為年度經濟增長目標。1999年開始,“左右”一詞多次使用,為增速目標提供彈性。 除了2000年至2002年未明確提出年度增速,以及2012年提出7.5%的點位目標外,17年間“左右”的表述方式使用了13次。 分析人士指出,“區間”的目標更加符合經濟規律,有利于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該目標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 2015年,在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高基數上,中國經濟保持了6.9%的中高速增長。 如今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相當于10年前增長2.6個百分點。一年增量超過5000億美元,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年經濟總量。去年,中國以占全球約14%的GDP總量創造了占全球約25%的經濟增量,對全球經濟作出超額貢獻。 “6.5%-7%”的區間目標“換擋不失速”,既考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性”,也考慮了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的“合理性”。如果把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回旋余地用好,實現更高的增長速度“可能性”極高。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認為,在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情況下,定點的目標不易實現,區間目標更有彈性和可操作性。 當下中國正面臨結構性改革的挑戰,低端產能過剩有待集中消化,低成本要素和資源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供給側改革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設定區間可以把政府的精力轉到結構調整上,能夠加強主觀能動性。”李雪松說。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據專家測算,要確保實現“兩個翻番”的目標,中國未來5年經濟年均增長至少6.5%以上,全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不低于5.8%,才能力爭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同步。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干春暉說,“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達到6.5%是底線,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年都要增長6.5%以上。 中國在經濟增長逐漸放緩的情況下,吸納就業的能力卻持續增強,這得益于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從經濟增長和就業率關系來看,“6.5%-7%”的區間增速能夠帶動1100萬人到1200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與目標相吻合。 以經濟增長區間代替具體的預期數字目標,在今年初中國地方兩會期間已見端倪。 在有中國經濟風向標意義的長三角地區,江、浙、滬三省均定下了經濟增長的區間目標;而經濟下行和去產能壓力最大的東北地區,黑龍江和吉林逆勢上調增長預期,在去年目標基礎上,上浮0.5個百分點作為增長區間。 干春暉說,這就像是老百姓去體檢,血壓、血脂等指標都有一定的波動空間,衡量身體是否健康,要綜合身體的各項指標看是否都在健康的區間內。 “區間目標”與中國政府“區間調控”的思路一脈相承。2014年李克強提出“區間調控”的創新調控方式,即根據經濟發展潛力和當前實際狀況,科學確定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在不采取短期強刺激措施的情況下,確保經濟增長不滑出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脹的“上限”。 今年年初,李克強表示,要繼續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和產業、投資、價格等政策手段,為經濟發展營造穩定環境。 觀察人士認為,區間形式的增速目標表明中國正在保持合理增速與促進轉型升級之間尋找“黃金平衡點”,旨在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保證較為充分的就業的同時,加快結構性改革,著力提質增效升級。 |
相關閱讀:
- [ 03-05]海外看兩會:創新驅動型經濟:政府與私營部門角色互補
- [ 03-05]我國首次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劃定明確區間
- [ 03-05]李克強: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GDP增長6.9%
- [ 03-05]李克強: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格局
- [ 03-05]2016兩會:李克強首次發聲釋放哪些信號?
- [ 03-05]非公有制經濟大有可為
- [ 03-05]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領導干部拍板舉債 重大失誤要追責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