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3月7日電題:破解蘭州牛肉面“蹲著吃”的尷尬——“供給側改革”的牛肉面樣本 新華社記者聶建江、白麗萍 由于過去大多數牛肉面館經營環境較差、產品和服務單一,“蹲在門口吃面”曾經是蘭州牛肉面特有的風景。近兩年來人們卻發現,一批批裝修雅致、價格低廉、文化氣息濃厚的牛肉面館悄然涌現,并快速向全國推進。從破解“蹲著吃面”帶來的改革命題開始,諸多市場要素參與,拉開了牛肉面的“供給側改革”序幕。 “街邊小店”華麗轉身 每天早晨六點到晚上十點,蘭州市永昌路的“阿拉蘭牛肉面”館一直都坐滿了顧客。這家店面與傳統牛肉面館截然不同:店內裝修雅致,整齊有序,地面一塵不染,工作人員彬彬有禮,除了牛肉面,還有灰豆子、釀皮等其他小吃和軟兒梨、杏皮水等綠色飲料。每逢周末,這里還有蘭州方言相聲演出。這家面館每天可以賣出1800多碗面,顧客可以在這里用餐,也可以會友、休閑。 這樣“高大上”的牛肉面餐館在蘭州已經不是新鮮事,近兩年,在蘭州市的大街小巷,一批“新牛肉面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茶樓風格”、“咖啡館風格”、“鄉村風格”、“工廠風格”的牛肉面館讓人倍感新鮮。用餐環境越來越好、產品供應越來越多元,價格依然保持一碗面7元的水平。 牛肉面是蘭州的特色飲食,也曾是典型的“過日子經濟”:開店賣面為了賺錢生活,吃牛肉面也是為了填飽肚子。幾年前,很多牛肉面餐館依然是“夫妻店”、“父子店”,店面小、環境不佳,“蹲在門口吃面”、“排長隊吃面”曾經是蘭州牛肉面行業特有的景象。 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提高,牛肉面一度陷入“美味絕倫但拿不出手”的尷尬境地。一些市民說,因為檔次比較低,以前家里來了重要客人都不好意思請去吃街邊店的牛肉面,一些高檔酒店也乘機把牛肉面賣到了幾十塊錢一碗的高價。 “蹲著吃面”是一道風景,業內人士卻從中發現了行業發展的困境。“這是典型的供給側問題。”蘭州市商務局副局長王紹榮說,消費者有較高的消費需求,但消費供給卻長期在低端徘徊。 傳統產業吸引“新經濟元素” 蘭州市內牛肉面館的總量長期保持在1600家,業內的分析認為,數量穩定充足,但能夠提供良好就餐環境、豐富產品和優質服務的“質量供給”嚴重短缺,不能抓緊市場需求實施升級換代,蘭州牛肉面永遠只能“過日子”,不能成產業。 行業有改革共識,環境有改革利好:近年來,餐飲行業遭遇重大調整,高檔餐飲企業無力維系,中低端餐飲迎來春天;創業創新政策使一批青年人投向牛肉面行業,帶來新鮮血液;新技術把牛肉面從實體店搬到了互聯網上……看似波瀾不驚的牛肉面行業正在吸引資金、人才、創意、云計算、互聯網等諸多“新經濟元素”。 2014年秋天,計算機專業博士后鄧毓博辭去了蘭州大學教師的工作,創辦互聯網牛肉面品牌“牛大坊”,5人的初創團隊中有2名博士后、1名博士和2名碩士。2015年他的“網絡牛肉面”賣出20萬份,他的計劃是用“云供應鏈”整合牛肉面產業各個環節,讓蘭州牛肉面開遍全國,甚至開到國外,比肩肯德基等“洋快餐”。 高檔餐飲企業的資金、人才等要素也在流向牛肉面行業。“云峰餐飲”曾是蘭州市一家高檔餐飲企業,2014年,這家企業開始轉型,重新配置資金、人才,開起了蘭州市面積最大的牛肉面館,企業負責人馮慧介紹說,2015年牛肉面的收入已經占到企業總收入的4成。 一些牛肉面企業在本土完成升級,向外快速擴張。統計顯示,5年前,全國的蘭州牛肉面館僅有幾千家,如今國內的標準化蘭州牛肉面館已經達到2.6萬家。部分企業瞅準“一帶一路”構想帶來的商機,已經走出國門,把牛肉面館開到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蘭州市商務局的數據表明,截至目前,蘭州市的牛肉面餐飲企業已達到1200多家,年營業額20多億元。小小一碗面,蘊藏無限潛力。 “千億大產業”呼之欲出 “看是一碗面,實則一條鏈,上游是面粉、牛肉、蔬菜、調料等原料生產,中游是產品加工銷售,下游是服務和衍生產品,把牛肉面做上去,一個大產業拿下來。”蘭州市商務局副局長王紹榮說。 據蘭州市牛肉面協會介紹,牛肉面館要提質改造,牛肉面的上下游各個鏈條同樣要跟得上:原料要保證質量、安全,工作人員的技能、素質要滿足市場的新需要,餐廚具要保證效率、衛生。 牛肉面的全產業鏈“供給側改革”正在推進:在甘肅武威市、甘谷縣等地,一批圍繞著牛肉面進行優質小麥和蔬菜種植、面粉加工的產業基地正在加緊建設;牛肉面餐廚具加工改造也涌現出一批有實力的企業;蘭州市的職業院校近幾年已累計完成13萬人次的高級技能和管理人員培訓,并輸送到全國;牛肉面與文化娛樂結合也正在開花結果,以牛肉面為基礎的紀錄片、微電影、動漫創作的企業各顯神通。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蘭州牛肉面產業鏈各個環節升級改造的加快,不僅讓蘭州牛肉面變得“高大上”,也讓一個“千億大產業”呼之欲出。 |
相關閱讀:
- [ 03-07]深圳健安醫院推行醫療“供給側”改革惠民生
- [ 03-07]韓長賦: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恢復國人對民族乳業的信心
- [ 03-07]供給側改革政策助力民營企業更有獲得感
- [ 03-07]供給側改革是主線 經濟絕不會“硬著陸”
- [ 03-07]人大代表吁以教育供給側改革治理天價學區房等問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