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一樣的男神” 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的施一公,在中國乃至世界科學界,一直是個“明星人物”。他在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是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8年,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生物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施一公拒絕了1000萬美元的科研經費資助,全職回到中國,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紐約時報》曾在名為《逆勢而上——中國吸引海外科學家歸國》的報道中開篇就用施一公作為例子。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羅伯特·奧斯汀則表示:“他是我們的明星,我覺得他完全瘋了?!?/p> 很多人記住施一公,還因為一場爭論。2011年,施一公與同為海歸的北大教授饒毅一起進入到了中科院院士有效增選名單中,但在隨后公布的第一輪初步候選人里,饒毅被拿下,而最終的新晉院士名單上,也沒有出現施一公的名字。當年在各方矚目下高調回國的施、饒二人,在院士評選中的遭遇令許多人感到意外。施一公拒絕了蜂擁而來的記者。時隔許久,他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在我回國的目標中,從來沒有當院士一條。我覺得一個學者如果把當院士作為終極目標,未免太狹隘了。”直到2013年12月低調當選中科院院士后,他仍然表示,在眾多頭銜中,他最看重的是“清華教授”這一身份,最喜歡別人喊他“老師”,而不是什么院士、什么“長”。 在清華,施一公被封為“風一樣的男神”——說話快,走路快,總是一副風風火火的樣子。這不僅因為他是個急性子,更是為了省時間——他每年要給清華的本科生上滿100節課時,還需要完成一名科學家的本職工作:做科研、寫論文。 “今年我發表的所有論文,每一個字都是我寫的。”施一公帶著一絲自豪說。剛回國那幾年是最忙的時候,他堅持擠出一半的時間給科研。為此他還“發明”了一個辦法:提前兩周安排工作,把50%的科研時間“固定”下來;其余的事情,按照與科研、教學的相關性排序,凡是“別人去和我去效果差不多的”,就堅決推掉?!翱傊?,50%時間做科研的底線不能突破。”為了把更多時間放在科研和教學上,他外出開會基本不吃飯,開完會就走人;客人來訪,到了飯點就叫個20塊錢的盒飯,在辦公室吃工作餐。近兩年,隨著各項工作步入正軌,他用于科研的時間多了一些,“應該能達到60%”。 但時間還是不夠用。如今,他平均每天的睡眠不足6小時。為保證充沛的精力,他長期堅持跑步。如今,只要北京的PM2.5在200以下,他就去校園里跑步,最少也要跑5公里。他覺得自己的活法兒不具可借鑒性?!昂芏嗳巳绻凑瘴业膹姸葋砉ぷ?,恐怕估計三天也堅持不下來?!?/p> 在長期的“瘋狂模式”下,從2009年至今,施一公已在《細胞》《自然》《科學》這世界三大頂級刊物(簡稱CNS)上發表論文十多篇。他在多個生物學領域的新發現,為開發新型抗癌和預防老年癡呆的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2014年3月,憑借“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開拓性貢獻”,施一公榮獲瑞典皇家學院頒發的愛明諾夫獎,這是該獎自1979年設立以來第一次頒給中國科學家。 然而,在施一公的心中,歸國不僅是為了做學問,更是為了帶來改變。2008年,他參加了在中南海召開的關于創新創業人才問題研討會并發言。會后,經過4周醞釀,他與北大的饒毅、陳十一向中組部提交了一個關于引進高水平人才、實施新時期人才布局的建議。隨后,中國正式開始實施迄今為止最高級別的大規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施一公是以“千人計劃”第一批入選者的身份被引進回來的,實際上他也是這項計劃的倡議者。2014年,他出任清華校長助理,并掛職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2015年,他又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分管國際合作,發揮他比較了解國際一流大學的特點,服務于清華,讓母校變得更好。 有人曾總結,施一公的人生軌跡,至今已經顛覆了學術界的“六大傳說”:誰說讀博毀一生?誰說學霸少努力?誰說綠卡是夢想?誰說尖子都書呆?誰說國內難科研?其實,在施一公心里,最希望顛覆的并不是這些,“現在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最佳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國際環境,沒有什么大的變動;地利,就是國家的財力;人和,就是老百姓和領導人對發展科技的期盼與呼聲。如果只是做學問的話,我肯定不會回來。我回來,就是要改變大環境。”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4-2015”頒獎禮將于3月25日晚在清華大學華美登場。屆時,聯合主辦媒體北京青年報、中國新聞社、聯合早報、明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鳳凰衛視、鳳凰網、星洲日報、大公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北美)、亞洲周刊、僑報、歐洲時報的代表將齊聚現場,向獲獎人提問。 |
相關閱讀:
- [ 03-10]中國科學家揭示體外受精胚胎性別比例失衡機制
- [ 03-10]萬鋼談屠呦呦獲諾獎:中國科學家的集體榮耀 要銘記中國科學家的歷史功績、風范
- [ 03-09]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性格焦躁人群DNA老化更快
- [ 03-08]中國將從工程師和科學家中選拔培訓航天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