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慈善法》釋放出哪些民生信號
2016-03-10 20:19:3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黃玥)作為今年兩會的熱點之一,慈善法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備受關注。 2008年以來,共有全國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議案27件、建議29件,反應了社會各方面的熱切期盼。 “慈善法是社會領域的重要法律,這次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是順應了公眾對慈善法治的呼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鄭功成說。 扶貧攻堅、共享發展、全面小康……《慈善法》草案與“十三五”發展戰略不謀而合,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制定《慈善法》傳遞民意的同時,也釋放了多重利好民生的信號。 調動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中國自古就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仁愛奉獻的美德。《慈善法》草案中明確定義,慈善活動主要是指扶貧、濟困、救災方面的義行善舉,這是我國慈善事業的重點。 制定《慈善法》能鼓勵公眾、企業扶貧濟困,讓善行得到保障和尊重。 中國目前還有5500多萬貧困人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是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加大政府公共投入的同時,必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大扶貧格局,慈善事業無疑成為十分重要的力量。”鄭功成說。 鄭功成表示,《慈善法》草案明確規定鼓勵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以扶貧濟困為重點的慈善活動,不僅有利于廣泛匯聚幫扶資源,更能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精準扶貧不僅要明了扶貧脫貧對象的致貧原因和脫貧訴求,更要有針對性地投入資源、提供服務,政府顯然無力包辦。”鄭功成說。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劉佑平認為,由于慈善組織長期扎根在貧困群眾身邊,能夠更精準、“接地氣”的扶貧,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細微幫扶、高效幫扶。 釋放財富向善的力量 在《慈善法》草案的立法語言中,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揚善精神。 “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開展慈善活動;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及時向社會公開對慈善活動的稅收優惠、資助補貼等促進措施,對慈善組織或者其他組織和個人表彰、處罰結果……” “鼓勵支持、稅收優惠、表彰褒獎……這些法律條文保護慈善行為,彰顯友善的觀念。”鄭功成認為通過立法鼓勵和倡導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活動,有助于社會成員不斷在義行善舉中積累道德力量。 其中,《慈善法》草案中的具體規定,也為慈善事業發展聚集更多向善能量和資源。例如,草案解決了困擾慈善信托多年的管理機構審批問題,制度的破局使慈善信托有望真正被激活。 “慈善法將釋放財富向善的力量。”劉佑平認為,市場化的機制可以盤活各類慈善資產,客觀上鼓勵了民間資本的大額捐贈,有利于實現財富的社會價值。 鄭功成認為,通過提高《慈善法》的立法層級,希望能夠開啟一個善時代,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慈善、參與慈善,同時能懲處偽善,從而使我國慈善事業盡快擺脫底子薄,屢受社會詬病的現狀。 “這恰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鄭功成說。 |
相關閱讀:
- [ 03-10]期待慈善法催生“大慈善”
- [ 03-10]《慈善法》將改變什么?
- [ 03-10]審議慈善法草案,需重點關注的三個問題
- [ 03-10]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的說明
- [ 03-10]慈善法草案:慈善組織應公開工作人員工資福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