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制化愛心才能“恒溫”
2016-03-10 21:08:31? ?來源:未來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3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將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作為我國慈善事業建設的第一部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法律,草案首次明確界定“慈善”,在慈善組織公開透明、慈善信托等很多方面實現突破,對規范和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3月9日法制網) 據悉,自2008年以來,共有全國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議案27件、建議29件,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熱切期盼。2013年以來,全國人大、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慈善組織廣泛參與,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在內的各類機構共提供6個民間建議稿。啟動人大立法程序后,慈善法草案分別于2015年10月和12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初次和再次審議,并公開征求意見。 從中不難看出,此次慈善法提請全國人大會審議絕非一時興致使然,而是歷經了長期錘煉、順應了人民意愿,是一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過程??梢赃@樣說,把慈善法擺上“由全國人大大會審議的基本法律”這樣一個前所未有高度,其立法方式開創了我國法制文明的先河,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將有力地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提升。 國家何以將這部慈善法置于如此高的地位,從中可見其所具有的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重大作用。誠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作草案說明時所說,制定慈善法,是發展慈善事業、規范慈善活動的客觀需要,是加強社會領域立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際措施,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慈善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僅捐贈額從2006年不足10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000億元左右,而且在弘揚中華民族樂于助人、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強大正能量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特殊貢獻。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中國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慈善領域也出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新情況、新問題:一方面,慈善組織內部治理不健全、運作不盡規范,行業自律機制尚未形成。 另一方面,現實中存在著大量非正式慈善組織和非正規的慈善行為,比如,民間人士利用網絡平臺門檻低、傳播快、影響力大等特點,組建未經登記的微公益組織,直接與網民開展點對點的慈善活動,還有因生活困難或身患重病等原因,自行在網絡、街頭以及手機微信等平臺開展募捐活動,這些行為令人真假難辨,時常引發騙捐、詐捐問題。顯然,這些問題不僅損毀和抹黑了慈善事業的良好聲譽,而且挫傷和透支了社會愛心,極需通過從國家層面制定慈善法加以引導和規范,從而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從立法層面對慈善事業加以規范和明確,無疑可以讓慈善回歸本真,確保慈善的公益性和公信力。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不能有一個人掉隊。未來5年,我們面臨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急需匯聚多方合力。可以預見,伴隨著慈善法的建立和施行,必將激勵和帶動更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投身到以扶貧濟困為重點的慈善活動中去,廣泛匯聚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社會幫扶資源和力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注入強大動能。 (未來網評論員 羅建華) |
相關閱讀:
- [ 03-10]制定《慈善法》釋放出哪些民生信號
- [ 03-10]用法治釋放中國慈善的力量
- [ 03-10]期待慈善法催生“大慈善”
- [ 03-10]中國慈善立法正當其時
- [ 03-10]慈善新時代即將開啟 在共享中實現精準扶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