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出實招
2016-03-10 22:44:53?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提出了“政策、組織、科技”三大農業創新理論:“政策上,要創新農業補貼政策,把通過國家收購方式的補貼和各種直補,整合為對耕地面積的補貼;組織上,要創新現代家庭農場、現代農業企業以及各種合作經營方式;科技上,要加強對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裝備技術、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 貧困是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大短板,如何讓5500多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脫貧? 陳章良委員建議,必須關注到“深度貧困與相對貧困”“脫貧與脫帽”“底線目標與總目標”“政府主導與群眾關系”這幾種矛盾,“要在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找準深度貧困群體,集中力量提早下手,堅持難易并舉,從低保兜底的角度完善頂層設。” 對于正在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有話要說。 “中國許多制造業企業遇到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三座大山,還面臨著人工成本高、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產品質量低、技術標準低、品牌認可度低、企業誠信度低——四高四低,大大制約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這位中國制造行業的知名企業家在會場高聲發問,“中國制造業的明天在哪里?” 李書福認為,中國要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一定加強企業投入、產學研協同、政府財稅支持在科技創新上的協同,“防止出現‘科研做得好不如報告寫得好’‘項目做得好不如與領導專家處得好’等不良現象”。 貫穿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是今年兩會的主題,也成為此次大會發言的熱詞。 “分享經濟下,每個人都是互聯網的中心節點。最有流通價值的不是貨幣而是‘信用’。當前我國分享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亟需加快發展。”湯維建委員說。 解振華委員則為“綠色”提了三點建議,抓緊制定中國到2050年低碳發展戰略并盡早向國際社會發布;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工作;推進氣候外交與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特別是短板問題,突出新發展理念落實中的重要問題,突出人民群眾關心的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今年政協工作報告中說。他要求全國政協委員:“察實情、講實話、謀實策。” “今天的發言緊扣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面臨的新問題,委員們在發言中的建言到位專業,說明他們都做了扎實深入的調研,體現了擔當務實的精神。”聆聽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張廷皓說。 人民政協成立于1949年,舉行政協大會發言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力、反映不同黨派界別聲音的重要載體,被稱為“協商民主的講壇”。到今年,這個“講壇”已經有67年的歷史。 據悉,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收到463篇大會發言,圍繞經濟、生態、社會、文化、政治等主題舉辦三次大會發言。未來兩天,還將有30位全國政協委員登上這一民主講壇,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
相關閱讀:
- [ 03-10]法治慈善為全面小康匯聚強大正能量
- [ 03-10]"全面小康,需要人人健康"——政協委員建言"十三五"健康中國建設
- [ 03-10]從《政府工作報告》看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 [ 03-09]中國人大將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制度保障
- [ 03-09]脫貧攻堅,拉著“老鄉”奔小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