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為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出實招——來自中國協商民主講壇的真言良策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為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出實招——來自中國協商民主講壇的真言良策
新華社記者李云路 朱小龍 孫鐵翔
“為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功,我們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打贏穩金融這場硬仗。”
“要深刻認識到,不保護知識產權,創新就是一句空話!”
“貧困戶脫沒脫貧,要群眾認賬。不能搞‘數字脫貧’,甚至搞‘先脫帽后脫貧’。”
……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10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5位全國政協委員以“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主題作首場大會發言,為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
全國政協領導人、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與來自國務院和國務院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出席會議,聆聽發言。
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在國際市場動蕩,中國進入改革攻堅、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階段的大背景下,“全面小康”的目標亟待補齊扶貧攻堅、制造業升級、金融體制改革等諸多“短板”。
發言中,委員們直面發展難題,圍繞國企改革、農業創新、脫貧攻堅、金融改革、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等當下中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暢所欲言、咨政獻策。
轉型中的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究竟如何理解供給側發力的主要內容,簡要地說,就是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加快結構性改革。”85歲高齡的厲以寧委員第一個走上發言席,“結構性改革中,國有企業改革的推行更是當務之急。”
厲委員建議,此輪改革應分兩個層次,一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只管國有資本的增值保值和國有資本的配置和再配置及其效率的變化;二是國有企業按行業不同而區別對待。
“在根據企業狀況推行職工持股制度時,要汲取20世紀90年代某些國有企業試行職工持股,后來逐漸解體、消失的教訓,一定要規定嚴格的職工持股程序。”厲以寧說。
長期從事金融領域研究的李稻葵委員認為,金融市場的波動“已對當前中國經濟的運行和轉型升級構成威脅”。
他呼吁,必須從根本上加強監管,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和不合理行為,在適當時候將“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的模式整合為統一的大金融監管,同時建立較大規模的資本市場穩定基金。
“政府要拿出‘打老虎拍蒼蠅’的反腐力度整治金融市場!”李稻葵委員的發言讓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資源短缺與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依然農業發展的矛盾。“創新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的“短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提出了“政策、組織、科技”三大農業創新理論:“政策上,要創新農業補貼政策,把通過國家收購方式的補貼和各種直補,整合為對耕地面積的補貼;組織上,要創新現代家庭農場、現代農業企業以及各種合作經營方式;科技上,要加強對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裝備技術、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
貧困是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大短板,如何讓5500多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脫貧?
陳章良委員建議,必須關注到“深度貧困與相對貧困”“脫貧與脫帽”“底線目標與總目標”“政府主導與群眾關系”這幾種矛盾,“要在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找準深度貧困群體,集中力量提早下手,堅持難易并舉,從低保兜底的角度完善頂層設。”
對于正在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有話要說。
“中國許多制造業企業遇到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三座大山,還面臨著人工成本高、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產品質量低、技術標準低、品牌認可度低、企業誠信度低——四高四低,大大制約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這位中國制造行業的知名企業家在會場高聲發問,“中國制造業的明天在哪里?”
李書福認為,中國要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一定加強企業投入、產學研協同、政府財稅支持在科技創新上的協同,“防止出現‘科研做得好不如報告寫得好’‘項目做得好不如與領導專家處得好’等不良現象”。
貫穿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是今年兩會的主題,也成為此次大會發言的熱詞。
“分享經濟下,每個人都是互聯網的中心節點。最有流通價值的不是貨幣而是‘信用’。當前我國分享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亟需加快發展。”湯維建委員說。
解振華委員則為“綠色”提了三點建議,抓緊制定中國到2050年低碳發展戰略并盡早向國際社會發布;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工作;推進氣候外交與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特別是短板問題,突出新發展理念落實中的重要問題,突出人民群眾關心的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今年政協工作報告中說。他要求全國政協委員:“察實情、講實話、謀實策。”
“今天的發言緊扣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面臨的新問題,委員們在發言中的建言到位專業,說明他們都做了扎實深入的調研,體現了擔當務實的精神。”聆聽發言的全國政協委員張廷皓說。
人民政協成立于1949年,舉行政協大會發言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力、反映不同黨派界別聲音的重要載體,被稱為“協商民主的講壇”。到今年,這個“講壇”已經有67年的歷史。
據悉,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收到463篇大會發言,圍繞經濟、生態、社會、文化、政治等主題舉辦三次大會發言。未來兩天,還將有30位全國政協委員登上這一民主講壇,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