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思義(John Ross): 英國
在全國人大召開期間,中國宣布“十三五”期間(2016-2020)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及2016年的預期目標是6.5%-7%。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實際上,中國將重點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這些目標,而且對供給側因素進行分析后就會清楚地顯示,最低6.5%的經濟增速必定可以實現。
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疲軟,國際經濟整體形勢也不樂觀,特別是在貿易領域。貿易增速放緩對中國以及所有國家的供給側都帶來了影響,限制了從國際分工中獲益的能力。因此,中國在下一階段將不得不依賴國內供給側來確保增長目標的實現。全球經濟增長的數據也指出了哪些是最強有力的供給側因素以及為何這些因素能夠讓中國成功實現目標。
要理解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根本原因,首先要明白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速嚴格受制于“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例”與“增量資本產出率”之比。增量資本產出率是量化投資效率的一個指標,是指經濟每增長1%所需要資本增量占GDP比率。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中國2014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達到44.3%,增量資本產出率是6.1,中國的經濟增速因此為7.3%。
自2014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在GDP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大約降到GDP的42%-43%,這就能解釋為何中國能實現6.5%的最低增長目標。供給側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固定投資增速以及那些能決定投資效率的方面也就是增量資本產出率。
用術語來說,“中間產品”是在所有被研究國家中最強大的供給側因素。所謂“中間產品”也就是指的是一個行業的產品(或服務)是另一個行業的投入(生產或服務的前提)。它反映了整個經濟供應鏈中不斷強化的勞動力分工。在美國(發達國家的代表),中間產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
中間產品的增長對理解創新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創新并不是幾個驚天動地的發明創造。由于經濟是一個相互連接的體系,所以經濟實力實際是由其主要短板決定的。舉例來說,如果沒有充分的零部件供應,沒有足夠的熟練工人,沒有高效的運輸產品的物流體系等條件,只是在一個工廠里安裝最先進的機器并不能確保最佳效果。考慮到經濟的互聯性,只有每個部分有效運轉才能保證獲得成功。所以中國強調基于整個經濟的全面創新。這樣的供給側勞動力分工也就需要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從基礎設施到產品標準化。所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確保供給側有效發揮作用。
供給側因素中排第二位的是固定資產投資,當然與技術升級結合尤為重要。除了中間產品因素之外,通常國際上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61%。
供給側因素中第三位的是勞動力質量和數量的提升,這個因素對全球經濟增速的貢獻率占到29%。考慮到中國的勞動人口不再擴大,改善教育和提高技能成為該領域關鍵。
生產規模和個人創業等其它投入對全球增速貢獻率平均在10% ,用術語來說就是“全要素生產率”(TFP),能夠有效輔助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成果。
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說明中國經濟6.5%的最低增速是完全現實的,西方一些批評性論調是沒有依據的。這些人只是熱衷于對經濟問題夸夸其談而已,都是些沒有任何嚴肅事實基礎的信口開河。
因此,基于中國目前的投資水平和投資效率,中國實現6.5%的最低經濟增長目標無可質疑。
關于作者: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